第一节 "归来者"的历史反思
这些宣言式的语言和精神来看,这一批“归来者”作家是以50年代背景下的革命激情与“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相结合,构成自身的特定的现实关怀。他们紧张地注视着国家政策上的抉择与变化,毫无保留地坚信并支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反对上上下下的这一政策的反对者,并且对那些反对者以及社会上腐败不正的风气展开紧张的批判斗争。
应该说,“归来者”作家复出的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客观环境极其有利于现代知识分子现实战斗精神的高扬。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解放路线,结束了自“文革”以来的中共党内极左政治路线及其意识形态的统治,确定了“思想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探索路线,中国的政治文化也相应地形成了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期;同时,广大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地高涨。这种热情急切地为民请命的声音,在国家新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支持、同情和默认以及民众政治热情的双重作用下,很快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流。不但是“归来者”的声音,整整一代清醒认识历史的中年知识分子都参与了这一反思的行列。
197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作家不再像“伤痕文学”作家那样直接表现痛苦的历史和私人情感,而是表现出一种痛定思痛的努力,对“文革”这场历史灾难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深入。她通过作品的叙述挖掘了发生在50年代农村“大跃进”运动中的灾难根源,检讨近四十年历史中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的演变,甚至以梦幻的手法写出了令人痛心的警告:如果再一次发生战争,老百姓还会像抗战时代那样支持抗日军队吗?这个问题提得相当严峻,但作家的立意是维护执政党的根本利益,希望执政党能够吸取历史教训,以此为戒。以这篇作品为标志,中国文学领域在1979年至1981间形成了一股以小说为主体的“反思文学”思潮,而“归来者”们的创作是其中最主要、最瞩目的。
与“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历史的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鲜明特色,这种揭露性的内容和思想特色也成为反思作品吸引读者的最主要的因素。但也因为这批作家的理性主义色彩,他们相应地失去了“伤痕文学”那种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他们“反思”的历史范围也局限在一定的政策之下,而且大多数是以苦尽甘来的“大团圆”为结局。所以,从“伤痕”到“反思”,反映了“文革”后文学与现实环境的第一场冲突龃龉以及随机转形。
“反思”作品的一个共同艺术特征是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反思文学”将几十年历史真相昭示予人,整合出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传递出前所未有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复杂信息,加强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尖锐的批判意义。其中的大量作品描绘了一幅幅好人落难,坏人当道,君子不遇,小人得志的世相图,并以启蒙式的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路线与传统封建思想如何合二为一地造成社会和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了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几十年悲剧何其多,而如今黑暗终于散去,苦难终于结束,“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心理在这批作家的每一篇“反思”作品中都有体现,而不管前面对历史灾难的叙述有多么的压抑。
由于要在每一篇作品中浓缩几十年故事,使“反思”小说大多倾向于篇幅的拉长,约定俗成的短篇小说的容量无法展开情节,而结构长篇小说还没有充裕的时间和心态,于是作家们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中篇小说的形式,这与其说是一种自觉的文体选择,不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