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一节 "归来者"的历史反思
是出于表达需要而在无意间形成的一种共同趋势,但在客观上却是中篇小说一度空前繁荣的主要成因,因而,80年代初的“中篇小说热”成为“反思文学”的一种共生现象。另一方面,它又与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对小说艺术手法的探索相呼应,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和宗璞的《泥淖中的头颅》,尤其是王蒙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等五个中短篇小说,都开始尝试采用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叙事线索的结构和表现方式,这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传统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而青年作家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一书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的扼要介绍,又在小说理论上给作家们予极大的启发。

    面对劫难的反思有两种不尽相同的叙事立场。较为普遍的是将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苦难联系起来,从而使个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的普遍的启蒙意义。如王蒙的、,张贤亮的、《土牢情话》、,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等,这种作品的主人公不是知识分子,就是干部,他们既是受难者,又都是心怀天下或为民请命的英雄,其中尤以知识分子居多。这样,作家在个人苦难经验和民族灾难之间就有了一种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方面满足了作家个人情感宣泄和表达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他们心系庙堂,表现对时代历史的思考找到了一个切实的途径,但与此同时,也往往使那些知识分子受难者的形象沾染上一层虚构色彩,体现了他们企图在民间和庙堂之间构筑知识分子神话的努力,在这些受难英雄的身上,多少显露了这一批知识分子对自身经历的一种迷恋情绪。另一种叙事方式是有意无意地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与悲剧现象。如茹志鹃的《剪接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方之的《内奸》古华的等,虽然这些作品所体现的反思主题与前一种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而且作为一种叙述立场的选择也很难说是完全自觉的,但它们毕竟为“反思文学”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考途径和立场,也为文革后文学预示了一种新的可能开拓的空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目录 > 第一节 "归来者"的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