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会更好地融合。

    一天,她在整理仓库时,发现了一本祖传的医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失传的急救和护理方法。她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把这些传统医学知识和现代急救技术结合起来呢

    在父亲的支持下,林夏开始筹备一个公益项目。她邀请医学院的教授来讲座,培训殡葬师学习现代急救知识,同时也将传统的临终关怀理念传授给医学生。往生铺不再只是送别逝者的地方,更成为了生命教育的课堂。

    随着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尊重殡葬行业。林夏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她不再纠结于医学院和殡葬铺之间的选择,因为她明白,无论是迎接新生还是送别逝者,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某个雨后初晴的下午,林夏站在老槐树下,看着院子里来来往往的学员们。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那是她组织的生命教育夏令营。

    父亲走到她身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丫头,你做得对。林夏靠在父亲肩上,轻声说:爸,我们的往生铺,会一直开下去的。

    晚风拂过,带着泥土的芬芳。林夏知道,在这条守护生命的路上,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她不再迷茫,因为她的心中,已经有了方向。

    往生铺纪事(续)

    深秋的银杏叶铺满青石板路,林夏正在院子里晾晒新采的艾草。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上跳出陌生号码:林小姐,我是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想邀请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分享传统殡葬文化......

    挂断电话时,林夏的手微微发抖。过去半年,她带着团队走访了二十多个古镇,抢救性记录下十二种濒临失传的丧葬仪式。那些藏在深巷老宅里的挽歌调子、带着岁月痕迹的寿衣刺绣,此刻都化作论坛现场大屏幕上流转的画面。

    林老师,现代年轻人忌讳谈死亡,您怎么看提问环节,前排戴眼镜的大学生举起手。林夏推开讲台,走到观众中间:我在整理祖父日记时,发现1942年饥荒期间,他用最后半袋小米换了副薄棺,让饿死的孩子入土为安。忌讳不是逃避,而是敬畏。

    论坛结束后,林夏收到某高校生命教育中心的合作邀约。她站在教学楼落地窗前,看着操场上嬉笑的学生,突然想起小凯康复后送来的锦旗——妙手回春四个大字旁边,歪歪扭扭画着两个牵着手的小人。

    然而,平静的日子再次被打破。环保部门的整改通知摆在柜台上,要求所有殡葬用品必须使用可降解材料。父亲摩挲着泛黄的账本叹气:金丝楠木棺材做了半辈子,现在......林夏没说话,连夜联系美院的朋友,设计出用再生竹纤维制作的环保寿盒。

    样品送到那天,天空飘着细雨。林夏打开雕刻着缠枝莲纹的竹盒,内部衬着柔软的再生丝绸。父亲戴上老花镜,手指轻轻抚过盒盖上的激光雕刻:这纹路,倒有几分你太奶奶的手艺。

    冬至前夜,往生铺来了位特殊的客人。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捧着檀木骨灰盒,颤声道:我先生走了二十年,他生前总说想回故土。林夏翻开泛黄的族谱,发现老人的祖籍在三百公里外的山坳村。那里交通不便,连像样的墓地都没有。

    我们可以办一场树葬。林夏的提议让老人愣住。她带着团队实地考察,在半山腰找到棵百年银杏,周围野花丛生。出殡那日,众人将骨灰与花种混合,围着银杏树洒下。老妇人抚摸着新挂的木牌,上面刻着:此处生长的每一朵花,都是他在人间的重逢。

    这件事被拍成纪录片在网络传播,点击量突破千万。评论区里,有人分享自己参与草坪葬的经历,有人晒出为宠物举办的小型追思会。林夏意识到,死亡教育的种子正在发芽。

    data-faype=pay_ta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往生铺纪事简介 >往生铺纪事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