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g>
春分那天,林夏在院子里种下二十棵樱花树。这些树苗来自全国各地的生命纪念林项目参与者,每棵树下都埋着一个故事。父亲坐在藤椅上,看着女儿指挥工人安装太阳能长明灯,突然开口:你妈要是还在,肯定会夸你比我有出息。
暮色渐浓,林夏站在阁楼窗前,望着城市灯火渐次亮起。手机提示音响起,是新一期生命教育课程的报名名单。她轻轻打开檀木匣,取出母亲留下的银簪别在发间,转身走向灯火通明的教室。在那里,又一批年轻人正等待着,聆听关于生命与告别的故事。
往生铺纪事(终章)
梅雨季的潮气裹着蝉鸣渗进窗棂,林夏擦拭着新到的3D打印人体骨骼模型,手机在操作台上震动起来。屏幕显示的是市立医院安宁疗护科主任的来电:林老师,有位晚期患者家属点名要见你。
消毒水的气味混着中药香在病房弥漫,病床前的老人瘦得脱形,却坚持要坐起身。我在电视上看过你的节目,老人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想请你帮我准备最后的旅程。林夏翻开随身笔记本,发现老人竟是位退休的戏曲编剧,床头还摆着未完成的剧本《往生谣》。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夏每天带着录音设备来到病房。老人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却执着地讲述着:年轻戏班的后台故事、和妻子偷塞情书的青石板桥、给孙子编的第一个戏曲童谣。当最后一段录音完成时,心电监护仪的警报声突然响起。林夏握着老人逐渐变冷的手,轻轻哼唱他教过的童谣。
这次经历催生了新的项目——生命叙事馆。林夏将病房改造成录音室,邀请临终者录制生命故事。这些珍贵的音频资料,有的成为家族传承的记忆,有的被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在首场演出的谢幕式上,老人的孙子抱着奖杯哽咽:原来爷爷把我写进了他最后的剧本里。
然而,更大的挑战悄然逼近。短视频平台上突然出现大量抹黑往生铺的视频,标题诸如《揭秘阴森殡葬铺的赚钱套路》《无良商家用活人做急救噱头》。评论区的谩骂如潮水般涌来,甚至有人寄来恐吓信。林夏盯着监控里半夜泼红漆的蒙面人,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父亲默默将保险箱里的地契摆在桌上:要不把铺子卖了,去南方养老林夏却连夜召集团队开会,在自媒体账号发起24小时殡葬铺实录直播。镜头里,殡葬师细致地为逝者化妆,急救培训课上学员认真练习心肺复苏,生命叙事馆里志愿者温柔地倾听老人讲述。当直播间突破百万人观看时,弹幕从质疑逐渐变成刷屏的对不起。
霜降那日,林夏收到神秘快递。拆开层层包装,竟是台老式的卡带录音机。按下播放键,传来苍老的声音:小林姑娘,我是那个拍黑视频的人。我儿子重病需要钱,受人指使才......录音戛然而止,信封里还夹着一张皱巴巴的道歉信和所有视频的原始素材。
这件事意外促成了临终关怀互助基金的成立。林夏联合医院、慈善机构,为经济困难的临终患者提供免费服务。基金启动仪式上,当年被救的小凯已经穿上白大褂,他举着捐款箱笑道:林姐姐,我现在是急诊科实习生了!
隆冬时节,林夏接到国际殡葬文化研讨会的邀请函。飞机穿越云层时,她望着舷窗外的云海,想起父亲教她辨认不同材质寿材的纹路,想起小凯复苏时监护仪发出的尖锐鸣响,想起无数个在解剖图谱与寿衣针线间辗转的深夜。
研讨会现场,林夏播放了段特别视频。画面里,往生铺的老槐树抽着新芽,树下坐着一群孩子。他们手中拿着自己制作的迷你墓碑,上面写着:献给被踩死的蚂蚁先生纪念昨天凋谢的蒲公英。视频结尾,镜头拉远,整个院子开满了樱花,树下的长明灯在风中轻轻摇晃。
回国那天,机场大厅的电子屏正在播放往生铺的专题纪录片。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