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节
谕旨催问呢?”长龄还有所顾虑,“这岂不是欺君之罪。如果仗再打败,更给皇上抓住把柄,你我还不被皇上斩了。”

    “就是用皇上的奇兵制胜之计,打了败仗,皇上同样会找借口治我们的罪,反正怎么都一样,不如冒险!”武隆阿一直不赞成长龄不够果断的做法。

    “干脆这样!”长龄终于下定了决心,“我起草一份奏折给皇上,就讲那两条发奇兵的路线我们已派人前往侦探,无法潜行队伍,看皇上怎么说。”

    “对,先稳住皇上。同时,我们把制定的战略政策与方法上奏皇上,看他给我们什么指示,然后再进一步拟定进军方案。”杨遇春认为长龄的想法较中肯,就立即表示赞成。

    “既然你们都这么说,就这么办吧!”武隆阿放下手中的茶杯,又对着眼前的地图思索起来。

    御书房内,道光和曹振镛、穆彰阿等人正在围着火炉烤火、闲聊,聊着聊着,自然而然扯到回疆平叛之事。只听道光说道:“朕的谕旨已送往回疆多日,也不见长龄有何反应,对平叛策略一事,朕一直放心不下。”

    “只要圣上出奇制胜的策略使用起来,叛匪张格尔还不是笼中之鸟,圣上不必对此甚虑。”穆彰阿急忙附合一句。

    “回疆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也许长将军另有考虑吧?”曹振镛也插上一句。

    几人正就此事谈论着,忽见御前太监常永贵急匆匆进来递上一份回疆边防送来的奏折。道光立即拆开细阅,脸上露出不悦之情,待把奏折看完,气得脸色发黄,将奏折向御案上一扔,气冲冲地说道:“真是岂有此理!”

    曹振镛和穆彰阿见皇上看罢奏折生气,不知因何而恼,想看看奏折又不敢,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道光又开口骂道:“一个个胆小如鼠,做事推三诿四,如此下去,回疆之事何时了结!你们看看长龄的出兵方略,照搬老套,不知变化,如何打败叛军!”

    这时,穆彰阿方抢上前去,拿去奏折细看。

    “皇上高瞻远瞩,英明果断,一言九鼎,制定出奇制胜之术,长龄他们却墨守成规,不思变化,遵守旧制,反而否定圣上策略,开脱自己,自作聪明。皇上,这是抗旨不遵!岂能容忍,交刑部严议!”

    穆彰阿故意添油加醋,从中怂恿道光治罪长龄。曹振镛看罢奏折,没有言语。

    “曹学士,你意下如何?”穆彰阿询问身边的曹振镛,希望他也能说出与己类似的话。

    “我认为长龄可能有他的措施,也许确实不能出奇兵从小路潜行。皇上仅是从地图上查明此路,实际走来未必可行,不能一概将长龄等边疆众人的策略否定,可三思而行。”

    “这是抗旨不遵,自作聪明,贻误军机!”穆彰阿想让皇上怒责长龄等人。

    “长龄的报告也并非长龄一人主张,这是回疆大清将官的共同建议。长龄再大胆也不敢抗旨不遵而贻误军机,犯欺君误国之罪。再看长龄等人的奏报,言之凿凿,出语有据,是根据前线现有的兵力配备和实际地理条件及复杂的敌情而重新制定出的作战方案。”曹振镛缓一下口气,回头望望一直沉默的皇上接着说,“也许长龄等人的建议是合理的!”

    道光虽然不语,心中也极为矛盾,身为一国之主,百官之父,一言九鼎,三令五申命长龄等人接受自己的主张制定出奇制胜的方案,而长龄等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正面出兵,大军并进,以威势压服叛军。究竟是自己的“奇兵”之策不能行使,还是长龄等人故意抗旨不遵呢?

    长龄为我满洲权贵,一向指挥有方,领兵有度,又身处回部任职多年,较多了解回部事务,他不致于有何抗旨异想。况且,杨遇春、武隆阿都是新任钦差大臣,一向忠心耿耿,为人正直不阿,更不会有非分之想。特别是武隆阿多次远征异邦平乱,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道光皇帝简介 >道光皇帝目录 > 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