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立有战功,自山东来京时,朕与之交谈甚久,也极为融洽。也许“奇兵”之计仅是朕的设想和愿望,与实际情况差之甚远,纸上谈兵罢了。
想至此,道光气已消了大半,又听曹振镛这么一说,正好借机下台,便接着说道:“既然曹学士再三强调长龄等人的平叛策略符合前线实情,那就按曹学士说的,尊重前线指挥官的主张,给他们作战的充分自由,京城与边防前线战略决策实现统一,让长龄等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权而把平叛战争打好。”
穆彰阿本想在皇上面前再吹几把火,让皇上怒迁长龄,自己再保举儿子穆寿福接任指挥大员。见皇上沉默一会儿后,改变了语气和立场,他还能再说什么,也就顺着皇上的话说:“皇上能如此体察下情,不独执己见,而虚心听从下臣意见,及时纳谏,接受下臣有益主张,实是千古明君,令卑臣敬仰!”
“千古明君,朕岂敢妄想,不过,一向主张臣子能多提中肯意见,表朕之过,帮助朕管理好天下,振兴家邦,即使话语再尖刻些,朕也能接受。当今朝臣,像魏征、包拯、海瑞那样的实在太少,令朕失望。”
“皇上,既然同意长龄等人的平叛战略,不可耽搁太久,以免边防官兵担心与猜疑而影响军心,应尽快回旨答复,确保平叛战机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当然,万一长龄等人战机有重大失策,再严加重惩,交吏部评议。”
关于发兵哈密还是阿克苏的矛盾中,道光已向边疆指挥大员让步,这次平叛战略的让步更显示出道光处理君臣关系上的一种合理决策。也正是道光能够虚心接受臣子的正确见解,并很快达到决策上的统一,进一步推动了平叛战局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