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入据平津总司令哭灵碧云寺 觊觎西北白崇禧请缨屯新疆
石作了让步,心中的气也消了一半,便半推半就地和蒋介石同乘专车北上,到郑州共邀冯玉祥。冯玉祥见李宗仁跟蒋介石同来,心中对李不诺前言很有反感,遂称病不与蒋、李同车北上。蒋、冯、阎、李四大派,勾心斗角,他们到北京来演出了现代史上最富有戏剧色彩的一幕——然而这只是一出精彩的序幕,好戏还在后头哩!
庄严雄伟的碧云寺,重重殿宇,层层绿树,依山顺势,向上排开,直达山巅。碧云寺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原称碧云庵。明正德年间扩建后改名碧云寺,是北京有名的寺庙。寺中的金刚宝座塔、天王殿、罗汉堂等建筑,皆极有特色。民国初年,因军阀混战,天下大乱,这名寺古刹残破寥落,寺内建筑也倾颓益甚。民国六年,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发起劝募,对寺内建筑群进行重新增饰修治,并在西山东麓一带建立了中法大学、西山学院等院校,使该地成为名胜之地。但是,使碧云寺名播海内外的,并非由于它是名刹古寺和后人的修葺整治,乃是因为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灵榇移膺于碧云寺的石室,才使碧云寺闻者遐迩,载入史册。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中山先生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逝世,弥留之际,遗嘱归葬南京紫金山麓。广州国民政府及北京孙中山先生治丧处,遂决定于四月二日先权厝灵榇于北京碧云寺石室,一俟南京紫金山之陵寝落成,再行奉安南下。民国十四年四月二日,举行了隆重的移灵式,数十万北京市民,自动站立街头,向孙中山灵榇默哀。孙中山灵榇在其亲属和同志的护送下,奉安于碧云寺最高的金刚宝座塔内的石龛中,至今已安息了三年有余矣。这三年多来,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激荡的时期,是最多事的年今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坚决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领导并推进了著名的北伐战争。可是,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却篡夺了革命的领导权,他们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七·一五”分共,对曾经为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的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广大工农群众,施以血腥的屠杀和镇压,中华大地,血雨腥风,人民被驱进了一个更为黑暗恐怖的时代。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杀绝,没有被吓倒,他们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了同伴的尸体,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革命的种子正在血污的大地上萌发。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邓演达等人对破坏孙中山三大政策,叛变革命的蒋介石、汪精卫进行了坚决的谴责,无情的揭露,为了导求革命道路,他们被迫离开祖国,远走莫斯科。不久前,宋庆龄由莫斯科给蒋介石发来一封电报,谴责蒋介石背叛孙中山联俄政策,与苏联绝交之举动。电云:上海蒋介石先生大鉴:余正拟由俄返国,适闻先生提议与俄绝交,驱逐苏俄领事,此举如果实行,非惟自杀,实使党国孤立无援,后世历史上,将以君等为误党误国之罪人,果使君等尚具有几分先总理之远大眼光,或犹记忆先总理临终遗嘱与苏俄合作之命,何以似此瞑目自投陷阱,致自误而误国?望君等静心三思,翻然觉悟,缓行前议,否则余因不得已,只得暂留此间,以表示反对此种无道义之自杀政策。至于君等,以为疑难纠纷者,余深信俄国可与我国和平商洽解决,使革命成功也。
此次,蒋介石北上祭告国父孙中山之灵,并非出自“翻然觉悟”之举,而是在误党误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本来,与他同来的这些将军们,手上都不同程度地沾过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工农大众的鲜血,不久前蒋介石又断然决定与苏联绝交,孙中山手创的三大政策,已被蒋介石们践踏无遗,现在他们又有何面目来瞻仰总理之遗容,又用什么话来向长眠于金刚宝座塔内的国父相告呢?
蒋介石自有蒋介石的打算。
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