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十五回 入据平津总司令哭灵碧云寺 觊觎西北白崇禧请缨屯新疆
石一行进入碧云寺山门,住持释静法师率几名僧人早已在阶下迎候。因寺中已事前得知蒋介石等要来寺中祭灵,对各项事务皆早有准备,寺中的一切布置,皆如当时移灵一般。山门后塔有牌楼一座,上书横额为“天下为公”四个恢宏大字,左右为一长联,左联“赤手创共和生死不渝三主义”;右联“大名垂字宙英灵常耀两香山”。蒋介石在牌楼下默立了一分钟,不知是对这幅对联有所感,还是专门为了调整一下情绪,就象那经验丰富的演员,在一场盛况空前的演出开始之前,也会发生短暂的怯场一样,需要调整好情绪,以便尽快进入角色,使之一上台便征服观众。

    过了第五重山门,便是碧云寺的巅顶处金刚宝塔院。院中矗立一座印度式的古塔,塔高三十余米,全用汉白玉石砌成,四周饰以佛像浮雕,孙中山的灵榇,便安放在塔内的石龛之中。

    蒋介石等来到孙中山灵堂。孙中山生前副官马湘、吴稚觉二人率武装卫士七人,肃立两旁为孙中山守灵,他们自民国十四年四月二日孙中山灵榇移厝碧云寺后,便一直守护在这里。灵堂四周布满鲜花和花圈,灵堂正中悬一长联:“功高华盛顿,识迈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瘗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天维地柱,永留浩气在人间。”孙中山灵榇四周,护以蓝色铁栏杆。祭告仪式颇为隆重,由蒋介石任主祭,冯玉样、阎锡山、李宗仁为襄祭,文武官员,皆胸缀白花,在灵堂肃立。按照祭告仪式,先奏乐,读祭文,诸人向孙中山灵榇三鞠躬,再奏乐,礼成乃退。谁知蒋介石进入灵堂之后,一眼看见那蓝色铁栏杆内的楠木棺材,便禁不住一头扑上前去,抚棺怮哭起来,哭声悲切,如丧考妣。也许,此时此地确是触动了蒋介石的感情。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时,蒋介石没有随侍在旁,他正率领黄埔学生军在潮梅东征陈炯明。当孙中山逝世的翌日,蒋介石正在棉湖指挥东征军出击,取得了棉湖战役的重大胜利。作为孙中山的亲信干部,国民党内“四大柱”的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蒋介石在孙中山逝世之际,皆各有贡献。胡汉民代行孙中山大元帅职,与廖仲恺坐镇广州,主持广州国民政府的一切,汪精卫随侍孙中山身旁,笔录了孙中山的遗嘱,在治丧处主持秘书股工作,为孙中山的饰终典礼安排奔忙;蒋介石则执行孙中山肃清陈炯明叛军,统一广东的指示,指挥黄埔学生军东征潮梅,以棉湖战役的重大胜利来悼念孙中山。如果那时蒋介石披着满身战尘跑到北京来,向孙中山的灵榇祭告,他将是国人公认的一位英雄,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可是,三年之后,他以比棉湖战役更大得多的胜利——夺取了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来到孙中山的灵榇前,却是百感交集,有口难言。孙中山亲手制订的复兴国民党的三大政策,第一项“联俄”,孙中山号召“以俄为师”,聘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可是孙中山死后两年多,首席顾问鲍罗廷,军事顾问加仑,都已被赶出中国,他们落荒而逃,从西北的大戈璧跑回苏联去了。

    如今,蒋介石又要和苏联断绝邦交——他怎么向九泉之下的孙中山交代?第二项“联共”,孙中山把共产党人请到国民党内来,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改组了国民党,使涣散消沉、毫无生气的国民党获得了新生。孙中山经常劝告国民党要员“以共产党人为榜样,象共产党人一样地为革命辛勤工作,不怕牺牲”。蒋介石却以血腥手段“清党”,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如今,他两手沾满共产党人的鲜血来到孙中山的灵榇之前,又何以向视共产党人为挣友的孙中山交代呢?第三项“扶助农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确认国民党的历史使命必须是“谋农夫、工人之解放”,“质言之,即为农夫、工人而奋斗,亦即农夫、工人为自身而奋斗也”。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桂系演义简介 >桂系演义目录 > 第四十五回 入据平津总司令哭灵碧云寺 觊觎西北白崇禧请缨屯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