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二 譬喻品第三
求佛舍利,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其人不复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告舍利弗,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穷劫不尽,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讲解】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这一品是第三品,叫「譬喻品」,譬喻即诗经上说的「比」体。诗经上有「赋」、「比」、「兴」体;譬喻即「比」体。因道理深奥,入难以明白,故举出一个比喻,使人容易明白。

    尔时一切大众皆蒙佛授记,舍利弗身口意三业清净,而生大欢喜,乃起坐合掌,瞻仰佛之尊严,而对佛说:「我在世尊面前,身口心意皆欢喜。以前我在方等会上及般若会上,也未曾听过如此妙法。现在我听佛说如此妙法,看见这一切大菩萨,蒙佛授记作佛,而有所感触,心怀悲伤,感慨于未行如来授记,失却佛慈悲无量之智慧知见。世尊!我以往独处于山林树下,用功打坐。因山林寂静,故一坐就是数天,坐到疲倦便起坐散步,经行于山林树下之间。每每自忖:我等声间菩萨都得法性,为何如来不教大乘法而用小乘法度我等呢?是否如来对我等小乘人不慈悲呢?我们就常打这样的妄想。可是,回光返照後而知,此是我等之过咎。我等小乘人根薄慧浅,难发度生愿心,所以纵佛说大乘法,我等亦不能接受,此乃我们自己的根基陋劣之过。」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所以我等声闻人,听佛说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因缘,必以大乘法修行,才可得度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佛位。正觉与凡夫不同,凡夫所行所作都是糊涂而不自觉。正觉,犹未到觉他的程度。觉他与二乘不同,二乘人只得正觉而未得正等。「正等」是大乘菩萨——等觉菩萨。妙觉是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故未得妙觉位。若把一分生相无明破尽,则能得妙觉。等觉是有上士,佛是无上士。

    「欲证无上正等正觉」——佛之果位,必以大乘菩萨法,才可得度脱。我等声闻人不明佛以方便法教化众生,常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我们初闻佛说四谛法及十二因缘而信受,用功修行得证果。世尊!我从方等法会到现在,从日至夜,每自克责。何谓日夜呢?「夜」即未开悟以前,犹如在夜间;开悟以後就如阳光普照而在「日」中。若以小乘与大乘菩萨相比,则小乘如「夜」,大乘菩萨如「日」,故曰「终日竟夜」。「每自克责」:克是自己对治自己,即儒教所说克己的功夫。颜渊问孔子何以得「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恢复天理是为仁。颜渊又问如何克己复礼呢?孔子答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谓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不往观之。不但不看亦不听,如有人说是非,则不听。不合乎道理的话则不说,不合乎道理的事则不做。视、听、言、动皆合乎礼,则为克己复礼。舍利弗,常克制自己而不放逸。如「好食」,不任意乱吃东西,「好惰」,则克制自己少睡觉多办事等。欲学佛法,必须发勇猛心,不怕困难,凡是成功的人,皆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法华经简介 >法华经目录 > 卷二 譬喻品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