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譬喻品第三
赞叹,即上叹。(十)虽有天龙八部及四部众同来供养,亦不为所动,即下皈。
又以「长者」年高则博达古今,譬喻佛之智德。1、佛有智德而能当机立断。2、「衰迈」则根志纯熟,譬喻佛断德。又以「财富」譬喻佛万德庄严。「多有田宅」:良田用以种植可养命。而此福德田可养法身慧命,修行人参禅要藉般若力量增长法身慧命。「宅」喻实境真智。若论福德,佛广修六度万行;若论智慧,佛无境而不照。故曰佛「多有田宅」。「僮仆」乃供人使用者,譬喻方便多门知见圆满,在六道众生中和光同尘,为四顺群机,而实智如僮仆也。
其家广大。唯有一门。
以这长者「家」喻众生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广言「广大」。以「一门」喻一乘佛道;唯一佛乘,可离三界。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包括五道众生在这宅中,以「一百」喻天道,以「二百」喻人道,以「三百」喻畜生道,以「四百」喻饿鬼道,以「五百」喻地狱道。
天道之中皆有阿修罗(梵语无端正,又名无酒)。有天福而无天德,性好斗。男阿修罗貌丑,女阿修罗则貌美。天帝释恋女阿修罗之美貌,而娶之为妻。婚後阿修罗女对天帝频赴法会听法而生疑心,遂赴法会,见男女同聚法会,妒忌心大发,回报阿修罗王,谓天帝不忠于她。某次,天帝邀请阿修罗王赴宴,宴上天将齐集,修罗王多疑,误会天帝集天将以示威势,遂发兵攻天帝。两军交战,天军屡败,天帝求援于佛。佛教天帝令天将念咒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生大智慧),天将念咒,果然战胜修罗军。
此段经文谓三界五道之众生,同住于一宅中。
世上何以有人聪敏,有人愚痴呢?那些人乐于诵经、学佛及助印经典,故得智慧。那些人妒才忌贤,更加愚痴。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及大悲咒都很有感应,你们应尽力的助印经典,若是发乎真心者,必得灵验感应!
堂阁朽故。墙壁陨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
「堂」譬喻欲界,「阁」譬喻色界、无色界。「朽」譬喻三界弊恶无常,众生在三界中轮回不息;故譬喻三界非今所造。「墙壁」譬喻四大(地、水、风、火),酒、色、财、气,犹如人的枷锁,故有偈曰:「酒色财气四堵墙,许多众生里边藏,有人跳出墙以外,就是长生不老翁。」墙譬喻人的身体,三界易于减损。「柱根腐败」譬喻人命不长。「梁栋」譬喻意识;「梁栋倾危」譬喻意识迁变不息,人将命终。
须知人命无常,人却在世上争名夺利,此乃不智之举,一切有为相,皆有生灭。吾人应返本还原,明心见性。人性本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楞严经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若能认识本来面目,烦恼可变菩提,否则菩提亦变烦恼。故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世人多是胡作妄为,然你执持正道,他们反会指是作非。修道人应该「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平常人见色为色、见形为形;但若能明悟本性,视色无色,见形无形,便能回归本来佛性。以上的道理,可能你们曾多番听闻,但知而不行,亦是徒然。你们应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行菩萨道,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为己任;以地藏菩萨为模范,愿度一切罪苦众生,所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众生有酒、色、财、气,菩萨亦有之;菩萨以度众生为「酒」,以三藏十二部经典为「色」,以妙法为「财」,以六度万行为「气」。故菩萨所有虽与众生相同,但其义则有天渊之别。
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
「周匝俱时,欻然火起」: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周遍于四大(地、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