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譬喻品第三
风)、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故言「周匝」。四生、四大、八苦皆无常,故言「俱时」。以「焚侥舍宅」譬喻人身四大被种种诸苦周遍围绕缠缚,因而有无名火烦恼薪随时随刻有焰然起火焚烧之可能,而生无尽痛苦,故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生无名火,焚烧于人心中功德之林。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长者诸子」譬喻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三乘弟子在三界中。若无此三乘人,则是「五百人」。这三乘人往昔已闻佛法,对佛有亲切感,故为法王子。法王子有大、中、小乘之分,大乘为菩萨,中乘为缘觉——辟支佛,小乘为声闻。这三乘子为佛的眷属,俱同置身于火宅中。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以佛眼观之,六道众生被五蕴之火包围,从四面起(即常、乐、我、净,四颠倒见: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
古人陶渊明于归去来辞中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人常为这不净之假身作仆役,既知我们自性之田园将荒芜,而今应猛然醒觉,回归正途——佛道,才觉知今是而昨非矣!
经中以「十、二十或三十」喻三乘,十、二十与三十之和为六十,六十譬喻六道。由于菩萨、缘觉和声闻三乘人都有十智:(一)世间智(也包括出世间智,能觉悟一切世间法,而後求出世间法)。(二)他心智(乃神通智,从定中生,声闻乘定中有他心智,缘觉乘只要著意即有他心智,而菩萨则随时都有他心智)。(三)苦智(知苦了苦)。(四)集智。(五)灭智(灭烦恼得菩提,证得常乐我净)。(六)道智。(七)法智(有择法眼,去十恶——杀、盗、淫、贪、瞋、痴、恶口、两舌、绮语、妄言)。(八)比智(择善而从之)。(九)尽智。(十)无生智(得无生法忍)。
所谓四念处:(1)观身不净:我们身体有汗臭,九孔常流不净物,两眼流泪,两耳有耳垢,两鼻孔流涕,口流涎唾或痰,大小便处流粪尿,血肉也是不净,皮肤有钿菌附著。尤其有些人专吃血腥和肥腻补品,消化後储于体内更然,故谓身不净。(2)观受是苦:一切享受皆无意义,故不应执著。(3)观心无常:人念念迁流,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故谓心不可得;孟子载:「人鸡犬放则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打妾想即「放心」,终日妄想纷飞,因为一般人只知求名求利。欲要前途光明,应行好事,莫问前程。(4)观法无我,至人法皆空。
佛有大慈悲心,惟恐众生退失菩提心,而作如是想:我于火宅中,修中道得成佛果,得离此火宅。「安」喻佛不为五蕴、八苦所逼。「隐」喻佛不为四倒(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所倒,能出于三界。诸子等(三乘及五百众生)却仍在火宅中,被见爱所困,大悲忏云:「爱见为本,身口为缘。」此有四倒,贪著五尘(色、声、香、味、触)或五毒(财、色、名、食、睡)之见为「嬉」,执著爱为「戏」。被见爱所转,应出离生死而不「知」不「觉」。虽这火会伤身而不知「惊」「慌」;人不知集,不惊伤道,不怖失灭。以不闻四谛法,则无闻思二慧,为不「觉」。不得修慧,为不「知」。不得见解,为不「惊」。不得思惟解,为不「怖」。应见谛即惊悟,思惟即厌怖;但众生却不知现在苦,也不觉将来苦。诸子被火烧于身(第五识,即三受。又名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念念与三受相应),佛则如同身受,苦痛之极。众生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