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实事求是 反对浮夸指标
方面。即使如此,还是积极的,还有紧张。如果有问题的话,还是要再落实。
他在继续谈到工作具体化,计划安排的做法,基本建设仍存在的投资下降,要抓市场安排共10个问题的看法后,说:“现在的计划安排有些困难,还需要继续去摸索,很好地来调整安排。究竟这样行不行?还要过几关。要同各部、各地方再商量,经过那几个考验,最后还要经过实践的考验。”
他还非常有针对性地讲过如下的意见:
“武昌会议定钢产量2000万吨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是全国一盘棋;二是以钢为纲;三是留有余地;四是搞平均先进定额,五是毛主席几次讲到的计划要有根据,根据要落实。”
“回来以后,摸清了一下计划根据怎么样?一算,根据不够。按武昌会议精神,1959年计划是得费些工夫好好摸一摸,算一算。1958年大跃进,成绩是伟大的,但要做具体分析,有不少新问题。我对有些问题的看法,也有很多胡思乱想。我和几个同志谈过:1958年大跃进,总的是好的,但也有某些方面是可以注意的。所以说可以从不好的方面着想一下。例如工业速度是否增加得过高了?新增劳动力三分之二,原有的只有三分之一,是否过多了?1959年的速度可以增加50%,但如果1958年农业没有那么多,要下来,那轻工业势必就会减少。现在是要搞实在了,的确不那么容易。到底怎么样?还要研究。”
“以钢为纲。1958年达1100万吨是很大的成绩。能够拿出来做钢材的好钢800万吨,比1957年增加了50%,270万吨,这是了不起的事情。农业方面,假定粮食没有7000亿斤,有5000亿斤也是了不起的,比1957年增加50%。问题是要把数字搞实际。如果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至少轻工业产品指标就不能按1958年粮食7000亿斤来安排。
“假定1959年钢产量是2000万吨好钢,那就是再增加4个270万吨,比1958年再增加一倍半。2000万吨究竟怎么样?铁的问题,联系到矿山,究竟怎么样?轧钢、设备到底怎么样?现有的潜力发挥能有多少?这是钢的两头的问题。洗煤、钢铁产量的指标,有30%以上要靠新增能力,那设备能力至少要增加一倍。到底在什么条件下面?搞多少才是可靠?”
“1956年到1957年指标上下不大,可是1958年到1959年指标一上一下很大,这是应当注意的。”
“有计划按比例是有必然性的,我们对此认识还不够。”
“现在怎么办?办法:一是要把问题展开,把资料搞确实一点。在此基础上再好好分析。二是可以设想几个方案,从中找出比较适当的‘地点’。”
虽然,贾拓夫是从安排1959年计划的具体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办法,提出建议。但是,他已经是在中央主管这一层次上,触到了实质性问题,已不仅仅是对武昌会议定的具体指标的“动摇”和“怀疑”,而是从计划指标的数字、发展速度,触到了大跃进的总体指导思想方面。也可以说,他已经进入危险的“雷区”。他自己在会上也说:“现在下这个决心,责任确实很大,心情十分沉重!办法还是要请大家来考虑。”他当时究竟怎么想的呢?现在人们已无从探究。但是,毛泽东说过他“头颅不长角”的那样形象,似乎已不复存在。这时,也就是1958年12月份和1959年1月份的时间里,他不仅“头上长出了角”,而且颇有棱角和锋芒了。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他已不仅身入“雷区”,而且危险也越来越严重。看起来,他已经把个人的荣辱进退置之度外。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不能指责他缺乏政治经验,过于“呆板”和“认死理”,反倒要钦佩他能保持独立见解,勇敢地正视问题,敢于仗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