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一切「凡夫性」都是「佛性」」,也就是说「他所看到的不是「凡夫相」,而是他的「佛性」」。「烦恼即菩提」那么「一切的「烦恼性」或是烦恼的本体就是「菩提性」」,「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有的人以为说「烦恼即菩提」就是说,「现在烦恼没关系,我因为有烦恼,所以我修行,将来就会证菩提」这样的意思,不是啦,这样不对啦!那个就较慢了,这「烦恼即菩提」,不是说「现在烦恼,以后这个烦恼会变成菩提」,不是这样的,或是说「现在的烦恼是作为菩提之因」,(也)不是的,现在的烦恼不是将来会变菩提,(而是)现在的烦恼「本身」就是「菩提」这样。这要怎么说啊?就是我以前所比喻的那个啊!说有一块金子,你拿去把它变成一个「像」,如果是做成一尊佛像,就能令人生起一个「恭敬心」,生起欢喜心,生起「清净心」,对不?那你如果去把它(金块)做成一个「淫女像」,就是妓女(像),或说男女交合之像,(虽然)同样是金子啊!但你看到就会生出那个染汙的想法来,同样是纯金啊!所以他那个现出来的「相」不相同,作用就不同了。但是它那个金子、「金性」一点都没有减少,一点都没有损坏,对不?你假如说是那个男女交合的金像,拿去再溶一溶,再做成一尊菩萨像,也是可以啊!是不是?不管那一块金子现出来的「像」是「佛像」、是「清净相」、还是「染汙相」、是「凡相」、还是「圣相」,这样听懂不?是「凡、圣、染、净」、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智慧」、是「愚痴」、是「菩提」、是「烦恼」,它的「本体」都是一样的,「本体」的意思就是「本质」的意思,它的「本质」都一样是「金子」。所以佛祖的真身好(好比)是金子,而众生的「烦恼心」也同样是「真如本性(好比金子)所成」。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说,我们凡夫俗眼所见只是「取相」,所谓的「见相不见性」,凡夫于一切法「见相不见性」、「取相不了性」。那见性悟道之人呢?他就正好相反了,于一切法于一切众生啊!是「不取相」,「见其性,不取其相」。因为「见其性,不取其相」,所以能够「于一切法平等」,所以能够「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大悲」,因为没有「分别」嘛!没有分别你「高下」,没有分别乃至于你是「愚痴」的,还是「聪明」的。不是说你是「聪明」的,所以像孟子所说的「君子有三乐,家有贤父兄,乃至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一乐」啊!因为你一教,他就会成就啊!那你如果说,相反说「得天下蠢才而教之」哇,累了,是不是?那佛菩萨呢?就是于一切众生就不见他的这个「愚痴」或是这个「智慧」之「相」,所以「不取其相」啊!所以「平等大悲」、「等同摄受」、「都令他们有所成就」,那当然也「不裙说他是有钱、没钱阿有势、无势啊!乃至于美丑啊等等,(还有)教肓高低啊,都没有这些「分别之相」。所以士农工商都能够成如来的弟子,男女贵践都能够成为如来的弟子,平等教授,因缘成熟就证得阿罗汉,或说是更高的果位,成大菩萨等等,所以这就是「如来于一切法不著其相」,所以在「金刚经」讲啊,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所以刚才在讲啊,我才说「持金刚经」啊,「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什么意思呢),若只是唸呀唸的,也不知道在唸什么,「离一切相」,这「离」的意思就是「不贪著」、「不贪著一切相,不取一切相」,这样子的境界就是诸佛的境界。「即名诸佛」就是「诸佛的境界」的意思,「诸佛所行的境界」。所以这烦恼它的「本体」就是「菩提」,不是说烦恼灭了后才有菩提,也不是说「烦恼消失了后,才有菩提」,也不是说「因为有烦恼,现在努力去修行,以后烦恼没有了,才变菩提」。所以在经里面都说是「转烦恼为菩提」,「转」但是这个转啊!只是一个「名」而已,不是真正的怎么转啦!是什么「转」呢?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