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义解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这一段很有名,但是很容易误解,这六祖大师历害就在这里,每一个人看都很懂喔!这「六祖坛经」我都看得懂。看懂是看懂,不知是「几分目」而已(用几分目来看)。

    「善知识,迷人口念」这个迷的人,凡夫人啊!只是嘴巴念而已,用嘴巴讲的、嘴巴唸的,用嘴巴讲的比较快。「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当他在唸的时候,「有妄」有虚妄,也「有非」,就是有过错。譬如说大家都念佛,大家都唸「阿弥陀佛」,见到师父就「阿弥陀佛」,见到同修也「阿弥陀佛」,但是在唸「阿弥陀佛」的时候,心里也是打妄想,对不?「妄想」即是「非」,那就叫做「有妄有非」。「阿弥陀佛」跟你的「妄想」结在一起,「相应俱时而起」,听懂吗?这叫做「有妄有非」。因为念「波罗蜜多」是清净法,好像念佛「阿弥陀佛」是清净法,你在念清净法的时候,还有「杂染」,污染法,跟一切杂七杂八的都结合在一起,所以变成你心中的「阿弥陀佛」,也不能超生,因为被你的「染法」包住了。所以(这样)莫说你要往生,连你「心中的阿弥陀佛」都不能往生。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如果念念,每一个念,都心里有在修行,这样叫做「真性」。「真性」是什么?就是「随于真性」,跟随真性来行(即)「随于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假如可以悟到这个法的人,他所修的就是「般若法」,如果修这个行的就是「般若行」。「不修即凡」若没有开始修行,就永远是凡夫。「一念修行」假如一念间发起,一念间「发起修行」就「自身等佛」,「等」就是平等,与佛平等叫做「等佛」,与佛祖平等,假如一念间发起修行之心,这样就与佛祖平等。这是什么?这是不是很跨张?没有。他(六祖)在说的是「究竟」的意思,这就是跟「华严经」所说的同样的意思,即「发心毕竟两无二」的意思。你一念间发起修行,就是「初发心菩萨」了,「等佛」就是跟佛祖一样,佛祖已经是「究竟」成佛,而我们只是开始修行而已,开始发心修行,但是这个发心是非常困难的,头一步是很难踏出去的。这()有一个比喻不要说太远,(就说)早上开钟声的时候,要翻身爬起来那个时候,是很困难的,被窝里很温暖(比喻开始难),对不?休息。

    第十六集完。

    六祖坛经义解

    般若品第二

    第十七集

    继续上节所讲的。「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倘若没修行的话,永远就是凡夫,倘若一念发起修行,就自身与佛是平等的。这个你们就要注意,这个「六祖坛经」里面所讲的,都是最究竟的意义,所以你要以这个真实义,真实眼来看,真实心来听,而不能虚妄分别,不能像这个地藏经里面说的以「凡夫俗眼」来看,那样子的话,不但不能了解经中大意,而且还会起「疑、谤」,不信(就)生「疑」,「疑」生「谤」,这是层次的问题。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这是什么意思?这个就要参一靠子啊!参一靠子看能参得透、参不透,哪我现在跟你讲好了,那你依此去了解,解了以后依此去行,这样子啦!不用再去猜,一般所谓「参」都只是变成「猜」啦!不是「参」变成「猜」,在那儿用「猜」的就对的啦,而猜来猜去也没有公布答案,你也不知道对、还是不对,不是自己才是对。好!现在跟你公布这个答案,唉,那如果我帮你公布答案啊!这就等于是前代的禅师祖师们所说的「譬如嚼饭与人」,就好像你没牙齿,我嚼一嚼,嚼烂了才喂吃这样。这样怎样?那很臭呀!对不?不是很好的。

    凡夫啊!如果是悟道的人,悟道见性之人,「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