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休息。
第十四集完
六祖坛经义解
般若品第二
第十五集
继续说。「总净心念」大家统统「净心」然后再念,这「念」是心念,心在念。「念佛」、「念咒」的「念」不是口(边)(即唸),没有口字旁,表示是用「心」来念。这个「念」啊,你看这个「念」字,什么叫做「念」?是「今心为念」,现在此刻这个「心」,就叫做「念」。所以中文的造字也是很深奥的。净「心」来念「摩诃」,「摩诃」是梵文,是「大」的意思。「般若」上次已有讲过,刚刚讲过。「波罗密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就是「以大智慧能够到达彼岸」,意思就是「度」,大智慧能够「度」。这个到「彼岸」是一个比喻而已,有「生死烦恼」就是「此岸」,如果能够「超越生死烦恼」就叫做「彼岸」。所以「龙树菩萨」他著一部「论」叫做「大智度论」,「大智度」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是「论」这个「大智度」。「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善知识」就是六祖大师称呼在场的所有的人,你们诸位「善知识」案菩提般若之智」,这「菩提」意思就是「觉性」,「觉性般若之智」。「世人」就是世间人,一切世间人案本自有之」,本来就是有这个「菩提觉性」的「般若之智」啊8只缘心迷」,这「缘」就是因,只因为「心迷」,「迷」就是迷路或是迷失方向叫做「迷」。这个「迷」是迷什么呀?有两种的「迷」,一种是「迷内」;一种是「迷外」。「内迷、外迷」。「外迷」什么?外迷「五欲六尘」;那「内迷」呢?内迷就是迷自己的「根身六识」。一切众生迷这两种东西,就是「迷内」跟「迷外」,「外迷」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被「财」迷去阿被「色」迷去阿被「名」迷去阿被「睡」迷去阿被「食」迷去啊,被「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迷去,这就是「外迷」;或是被「色声香味触」(五尘)迷去,「迷色、迷声、迷香、迷味、迷触」这叫「外迷」;或迷「山河大地」,例如有的人爱看风景啊,所以常常去朝山,朝山还可以边看风景、边拜,真好!空气又好、景致又好,在拜的时候大家又可以作秀真好、带表演,这是「外迷」;迷「山河大地」、迷「房屋田产」、迷「汽车洋房」,这是「迷无情界」;那迷「有情界」,迷「迷父母妻子儿女」,这些都是「迷」,这是可以看得到的;那看不到的呢?迷「称赞、恭敬、名誉、供养」等等,这也是一种「迷」。所以世间人说「人死留名,虎死留皮」,其实这是妄想,你留名,而那「名」也是会变的,有时你这一世现在得好名,到下靠子可能你被人骂得要死,也未可知。例如孔子公他也有时候(境过)很好,有时候也不太好,如「批孔扬秦」的时候他就遭殃了,对不?然后碰到胡适的时候,就提倡把孔子(孔家店的书)全部丢到茅屎坑里面去,对不对?(如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所以边孔子公也有「时候好」(景气)的时候,也有「时候不好」(不景气)的时候,连孔子公都这样了,何况是你我。所以有些文学家,有时候在某些朝代他就很风靡,有时候就籍籍无名,就没有人要研究他,对不?所以那「名」啊!是依附「外在的」(条件),而且是虚幻的(不可靠的),所以你如果要求「留芳百世」那是妄想的,因为不可能,你的名声也是起起落落,那都有「市彻的啦!那市场有那个(景气)指数有时候高,有时候会低,像卖股票一样,所以有时候也会「跌停板」,所以很不可靠,而且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依靠别人的评判(而存在),那真可怜、非常的可怜。所以修行佛法就不应再求这个(名)了,求那个就是一种系缚,「为名所系缚」嘛!被「名」绑死,众生就是空思妄想,为了求有名,不只要当世有名,还要流芳百世,实在是三八,没有那种事(指能流芳百世)。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