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定」就是这四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因为修「空无边处定」而得解脱,叫做「空无边处解脱」,那么这个是「四定」里面的第一个「定」。什么叫「空无边处定」呢?就是「观空」,「观这一切法如虚空一样」、而这「心量」也如虚空一样「没有边际」,因此就自在无碍而得解脱,那么这种解脱叫做「空无边处解脱」。那如果观「虚空没有边畔」这样子的「定」叫空无边处定,当然这是得到「四禅」以后的境界。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什么样的境界?如果得到「初禅」就不用睡觉、也不用吃饭,所谓的「禅悦为食」嘛!如果得禅定就不会睡着了,他坐在那儿就是一种最好的修休息,所以不吃、不睡。然后到「四禅」以后,连呼吸都停止了,所以是那种境界,但是没有死呢!身体还是热的,但是脉搏已经很微弱了,这个是「色身」上的境界。那如果是「心」里面的境界呢?如果得了「禅定」以后,烦恼就很少很少了,「忿覆悭嫉恼害恨」这些粗的烦恼都已经几乎没有了,「忿」就是大怒那个「忿」,得禅定的人不会暴怒,「覆」心中不会「覆藏」事情,「悭嫉」这个「悭」就是悭吝,不会吝啬,「嫉」就是「嫉妒」,不会嫉妒,「恼」就是不会恼别人,「害」呢?也不会害众生,「恨」不会怀恨。所以入了「禅定」以后,「心」就变得比较微细,那粗的烦恼就压止下来了,止息「粗的烦恼」,刚刚讲的那些烦恼就都没有了,就不会起「现行」,因为那个「定力所持」,它就不会起了,「忿覆悭嫉恼害恨」都没有了,所以你若知道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在「俱舍论」里面讲的。「俱舍论」全名叫做「阿毗达摩俱舍」,「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这些粗的烦恼都很雹都不会太起了,所以用这些就可以做一个标准,若有人说他已经得「定」,那就用这个去看,看他这些毛病还有没有?会不会常常这样子,如果还会这样子,那他所谓的「得定」是骗人的,当然这些毛并这些烦恼并不是说得定以后就没有了,而是不起现行了,知道吧8不起现行」因为「定力所持」,「定力」把它压住了,「定力」把这个烦恼压住了。怎么压呢?因为我们修禅定,大家知道就是「摄心」,对不对?「摄心成为一个」(摄心一念),那怎么会有烦恼呢!烦恼都是因为(心)「散乱」,「心散乱」就有烦恼,心若收摄成一个的话,那个烦恼自然就收起来没有了。所以(心)「散掉」就有烦恼了,得定人他那烦恼就暂时止息,因为那个「心」收摄的关系,「烦恼相」就生不出来,是这个道理。所以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你要「摄心不乱」、「摄心不乱」。所以你「念佛」,为什么要念佛呢?也是初步就是说,因借着念佛的方便,然后「摄念」,「摄念」就是把你的「心念收摄」起来用这个念佛的方便,那因此「心」就不散乱了,「不散乱」就没有烦恼了,再进一步就「得定」,就是所谓得「念佛三昧」。看你修什么法门就得什么样的「三昧」、或是得什么样的「定」。
刚刚讲说如果是得定的话,得定的人他就不会有些粗的烦恼,粗的烦恼就收摄起来了。所以我们这个末法时期你要能分辩到底某些境界是真有、是假的,这样子你一看就知道了(指辩别那些说已得定的人)。所以你在坐禅有很多人他会产生很多种身体的现象,对不?身体的现象没有一定,那也没有标准,但是有一种一定是准的,是什么?就是这个(指「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这些烦恼是否还现行),这就是「心法」。(身法)没有关系,有的人说他会发冷、发热或怎么啦,那都没有什么关系,有也好,没有也好,那是有一个道理在的,(这)下次再讲给你们听。那是「身」的变化,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心」有变化,你修行修了半天,你的「心」有没有起变化,你要「转化」你的心有起变化,那才是修行有功效。那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