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可能也还不太清楚。要举些例子,你坐在那「屏息诸缘」。
什么是「诸缘」呢?就是不要想你丈夫、你儿子、你妻子、还是你孙子,也不要想作生意,不想票会的事,后天「会钱」到期,大后天又有另外一个「会」,接下来,下星期又有利息钱,这些都不要想,这些全是「外缘」,这些「外缘」都要停下来。怎么说是「外缘」呢?因为这些都是外面的事情,这是世间的事情,不要想,甚至出世间的事情也不想,也不要想师父、也不要想道尝也不要想法会,统统不要想,那些都是「外在」的事情。只想什么?只想我们「内在」的事就好,不是「全部不想」,而是要想我们自己「内在」的事。我刚才做了一个譬喻,就好像做生意,你不要再「进货」了,要先清「库存」,现在要开始先清除你的「存货」,看你「库货」中有多少东西,自己要了解。所以你若再「进货」,就好像再进新的资料,那就是再去「攀缘」,「攀缘」取新的资料回来,平常都是时时刻刻一直往外「攀缘」,现在就不要往外攀缘了,然后「观照自心」。
但是要「观照自心」之前,你先要「止」。「止」什么呢?就是「止息」,第一个是止息攀缘、「往外攀缘的心」,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再「不思善,不思恶」。「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开始在「清理库存」的货时候,你要「了解」你的库存里面(你心里)有什么东西?那么,以「楞伽经」的话来讲,就是「觉自心现量」。「觉自心现量」就是说「念念都知觉你自心里面现出什么东西」。所以你在「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时候之前已经有一个「止」了,那个「止」就是「前方便」,也就是在「正修行」的「前方便」,你要能够先「屏息诸缘」,然后「不思善,不思恶」才开始「正修止观」。
(所以)这「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方便随缘止」,「屏息诸缘」叫做「息缘止」。(这两者)同样是「止」,境界不一样。
「屏息诸缘」叫做「息缘止」,「息缘」后止息妄心;「不思善,不思恶」叫做「方便随缘止」。都是「止」的功夫啦!所以(不思善,不思恶)不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思想。
那个「不思」是「不妄想分别」的意思,但是内心「了了见,了了知」,内心里面「了了见自心相」,我不是比喻那「乌云」吗!你坐在那里「不思善,不思恶」,但是你一切的妄想、杂念你都清清楚,都看得清清楚楚,但只是不去分别这是什么样的「妄念」,这是好的、这是坏的、是「善」的、还是「恶」的,是「是」还是「非」、是「错」还是「对」、是大乘的、还是小乘的、是凡夫还是圣人的都不去分别它,但是你清清楚楚(心中)有妄念出来,而且都看得很清楚,这样子。那么这个「看得很清楚」这之中既是「止」、也是一种「观」,因为你不去「思维」、不去分别它,所以「正与么时」这个呢就是「正修观」。而「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这个以「楞严经」的话来讲,就差不等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不思善,不思恶」就可以「离生灭」,离了生灭以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自心自性」,然后就是「现前」,「现前」就是「寂灭」,一切究竟寂灭的境界现前。
所以「不思善,不思恶」并不是「什么都不想」,然后坐在那里跟木头一样,那是错误的,那绝对不是「习禅」。「习禅」我们在开宗明义(开始讲本经)的时候就讲说「思维修」,所以是要「用心」。而且不只是要「用心」,而且是要「用功」的,要用功的,要很用功的。为什么?因为你那「自心现」(境界)是刹那、刹那(生灭),你如果稍微一放松,就观不清楚了,于是就不能「觉了」,接着就被妄想带着跑,然后就糊里糊涂了,就坠入「无明」,但是你要「念念明了」很不容易,非常、非常不容易。
「念念都明了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