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去住在别人的寺庙,要跟他们共修,要跟他们学习,你就要跟他们穿一样啦!同样的,外国出家人要来跟我们中国人学习,他也要跟我们穿一样才可以,要不然你要来学习,结果你故意跟我们穿不一样,这样不行的。所以,这个「是非善恶」要有一个标准在的,那个标准每一个时间和每一个地方,所有的人全都不一样,甚至于怎样呢?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也可能不一样。
所以修行人他有一个标准在,但是他依照的标准是比较高的标准,但是为了慈悲的关系,所以他们随顺众生。众生说是「善」,他也会说是善,他不会(故意)跟人唱反调。就是说,人家说是对,你就故意说「不对」,他就不会这样。因为不须要跟人家去辩论这个事情。你如果知道比较高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六祖大师现在所讲的「不思善,不思恶」,这是怎么讲的?这是超乎凡夫所说的「善恶」的境界。但是这个超乎凡夫所说的境界,并不是说就「没有善恶」,你懂不懂?而是怎么样?而是不执着「善惡」,这样子8心」无执着。因为了达一切善恶都是有一个时间、地域、人、事、物等等,因这些标准有所不同。所以这个修法就是「不思善,不思惡」。但是又要回到那一个「心」的作用,因为我们那一个心本来是清净的,对不对!本来也没有什么「善恶」等等。但是因为吸收了外尘,然后去分别那个外尘,就好像你打电脑一样,把资料打进去以后,然后再用资料处,理去处理那些资料,资料打进去以后那个就是「前五识」,里面就有资料了,对不?然后再去分别的时候,就是去处理那些资料,那就是「第六识」(的工作),以及第七识的作用。所以,本来这个「心板」上是一片清白的,没有这些所谓的「是非善恶」等等,这些影像都没有。所以现在为了要令你体验出你这个心的「本来的情况」,因此六祖大师就叫他(慧明)说「不思善,不思惡」,那么正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时候,于是这个「心」就会怎么样呢?即所谓的万缘放下。因为你在思索一切善恶的时候,你的心很忙碌、乱想啊!而现在就不根据任何一点点外缘,这就叫万缘放下,也就是所谓的「止心」,「止息妄心」。所以那个「不思善,不思惡」,换一句话讲就是「止息妄心」。但是我们在佛法里面常听到「止息妄心」,那要怎么样止法呢?(就这个问题)六祖就开了一个方便,就是「不思善,不思恶」。在这个时候你不要去管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全都不要去管它,也不要去想它,这样子。然后「正与么时」,「正与么时」就是刚好那个时候,正好在那个时候,「与么时」就是「那个时候」,这是唐朝那个时候的白话,就刚刚好在那个时候。什么时候?就是「你都没有想善,也没想恶」的时候,这没想善恶。「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什么?就是「止」(止息分别心,六识心息),那「正与么时」呢?「正与么时」就在那个时候,禅宗又有另外上句话就是「当下」,你「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当下,「那个当下」或「那个当口」。因为「不思善,不思恶」是「止」,而「正与么时」呢?就是「观」,「正与么时」就是「观」。那是怎么「观」呢?现在我们打一个比方,(如)「云过月」,你观你这个「心」好象月一样,好像月亮,即所谓「心月轮」,这也是密宗的观法之一,你观你的心好像一个心月轮,那你种种的烦恼就好像什么?好像乌云,乌云经过月亮,这样子。所以你那个心是一个「明月轮」,然后种种的「烦恼」以及「思维」都像黑云过去一般,「黑云」从你的这个「心月」上面过去,这样子。那个黑云在经过的时候,有时候黑云比较浓,有时候黑云比较不浓,那中间也有间隔,对不?然后你就这样「观」,你光是一心澄净地「观」。「观」什么呢?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然后观你那个「心」就像月轮一样。但是你虽然这样澄心啊!但是,种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