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假装不生气」,回去要「假装生气」,这样你看困难吗?非常困难的。做师父的也是一样的,所以做师父、尤其做出家的师父不可以在公众面前骂出家徒弟给大家看,也不可以处罚他,若要处罚,门关起来,看是要跪香、还是举椅子,都不要紧。
所以五祖大师这就是示现,让我们看怎样教弟子,公众的时候赞叹他,说大家要这样修,但私下骂得臭头。说像你这样就想得到无上菩提门都没有,「了不可得」啊!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心,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这段「昏倒」了,这段很深哦!慢慢来讲。
「无上菩提」如果想要求无上菩提的话,「须得」必须要怎么样呢?「言下识自本心」。「言下」就是说「一讲话」叫「言下」,一说话就马上有了,那「言下」或者是禅宗里面常常说的「当下」是相同的意思。所以意思就是我上次所讲的,不用再想了,思量即不中啊,说「我稍微想一下」,「稍微考虑一下」,不用考虑,你若考虑,那样一定不对,若是不用考虑,你都随时准备齐全在那里,如同上次所说「有吗?若有,拿出来」,那个就是了「当下即是」。他问说「有吗」?「不知道、不知道在哪里,我找找看」,找找看后拿出来的那一定是假的,那一定不是真品。「言下识自本心」。这个「识自本心」和「识本心」不一样,差很多的。这个动作叫「识本心」(成观法师画图),「识本心」是「从外而内」识本心,然后这是在修的时候。修了之后起用,这个叫做起用,「起用」的时候是「识自本心」。这样知道吗?识本心的时候是说,用六识来修这个本心,然后「见自本心」,所谓「返闻自性」,这叫「返闻自性」。先用六识、六根、六尘的法去返闻自性,见到自性以后,要识别外界一切法,再从「本性」去识别一切法,这样知道吗?所以「识自本心」是这样的(从内而外),而「识本心」是这样子(从外而外)。所以识本心是「起修」或是「修」,「修」了以后、「修证」了以后(修然后证),证到本心以后,再用本心来起用,就是「识自本心」。所以一切法都不是用这五、六、七(第五、第六、第七识)这个前七识来妄想分别,而是用「自心自性」来识别,那就是「没有分别的识别」,好象一面镜子一样。这样了解吗?这要好好去想。「识本心」你就假设你那个「本心」是一个「目的地」,或是一个「目的」,然后你用其它的「七识心」来识别这个「本心」,等你识了「本心」以后,也就是说「见性」,「见到了本心」以后,再依照这个「本性」来看这外在的一切,五根、五蕴、六尘乃至于十二入、十八界、一切法界,全都从这个本心本性来看,这叫「识自本心」或「识自本性」,是相同的意思。这样了解吗?好了,我们用普通的法门来说,就说念佛。念佛你怎么念啊,念佛若说真正究竟的念法有两种:一种是念进去;另一种是最究竟的就是「唸出来」。「念进去」就是说每一声佛号都是念在心里面,不是在嘴皮上念,要每一声佛号都是念在心里面,如同是什么,如同你这里面有一个甕,心里面有一个甕,你所念的每一句佛号,每一声「阿弥陀佛」的圣号,都好象甘露水念下去,如一声阿弥陀佛,「哆」(水滴声)滴下去一滴,南无阿弥陀佛「哆」(水滴声)二滴。所以每一声佛号,都念到心里去,都存住了,都存在那里。你不知道有没听过那个音乐,以前我听过古典音乐,有一首叫做「莫尔岛河」,那「莫尔岛河」开始的时候,就是那小提琴用鉤弦的方法「登登」,小提琴应该用拉的,对不?而那他不是,他用「登登」这样,那就是叙述说,作家的意思是在描述他那条河开始在山里面,那时还没有河啦,就只是一些山里的泉水啊,树叶上面有露水,树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