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把心清静下来,再来用意,「意」就是「心」,再用心来作这个偈,「偈」在梵文里有固定的字数,一句有几个字,而且有押韵,但是把它翻译成中文之后,这个偈颂字数可以固定,但就没办法押韵,如果还要押韵就很困难,就和做诗一样,所以一般佛经翻「偈颂」时,字数固定依照原文,但是没有「押韵」,这个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翻译佛经,主要就是要知道意思,不是在做「美学」、「美文」。「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这个「将」是拿去的意思,拿去「呈给」和尚看,呈给师父看「有何所益」,有什么「利益」呢?「益」是「利益」之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神秀上座」他已经是「上座」,就是他已经出家二十年以上,在教大家,就象老师一样,所以「教授师」(梵文即阿阇梨),如果在密宗里面,西藏翻做「上师」,密宗里全称叫「金刚阿阇梨」,在真言宗就不说「上师」,在正统的密宗称「金刚阿阇梨」,现在自己封「金刚阿阇梨」的很多,这「阿阇梨」不可以乱封的,也不是自己「封」的,这一定要有传承,有师父教你、认可,不是自己封的。接下来「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一定是他得到祖师位,「我靠谩作偈颂」,「霉就是且莫,我靠且莫作偈颂。「枉用心力」,「枉」就是「白白浪费」之意,「白费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大家听到这些话,心都停下来了,「咸言」,这「咸」就是「皆」、「都」,都说「我等已后」,这个「已后」和那个「以后」是同样的意思。「依止秀师」,「依止」就靠他、依靠他,但是这个「依止」在佛法里是一个专有名词,就象你去住在一个寺庙里,那个寺庙里的住持师父,就是你的「依止师」,当然这是指「出家人」而已,如果「在家人」就不可以这样说了,你去「依止」的那个地方,俗语就是「掛单」。「掛单」是什么意思呢?「掛单」就是我们出家人有「三衣一钵」,如果要出门「三衣一钵」带着,「戒本」、「戒牒」带着,打一个结,包一个包袱,那叫「单」。去到一个寺庙以后,找「知客师」,「知客师」很大,「知客师」验你「戒牒」,合格说你正式受过戒,问你的师父是谁,你住在那里,在那里受戒,受戒多久了,都要登记下来,就象住旅馆一样,然后才准许你「掛单」,不论你「戒腊」多大,都必须向那个「知客师」礼拜,然后才把你分到寮房去,到寮房以后,那里有一个勾勾,你就把你的「衣单」掛在那里,那就叫「掛单」。所以在家人如果到寺庙里去住,不可以说「师父我今天在这里掛单」,因为什么?因为在家人没有「单」可以掛,你是「借宿」可以而已,所以不可以说你去「掛单」。现在都有人乱说,不知意思。「师父我今天晚上要在这里借宿一晚」,这样可以。如果出家人去「掛单」的地方,那里的住持师父就是你的「依止师」。以后我们依止秀师就可以了,这里「秀师」就是「神秀师父」。但有人不知道,有刚刚学佛的人,听到出家师父,大的就喊较小的什么什么「师」,对不对,譬如说「法中师」,在家人也跟着称「法中师」,那样没礼貌,你要称「法中师父」才对。接下来:
经文:〖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看到这里,神秀法师就想,这个「思惟」就是「想」,这个「思惟」不是我们开始讲经时讲的「思惟修」的「思惟」,「如理思惟」,这个是「思想」的意思,「诸人」就是「大家」,大家都没有写偈拿给师父的原因,「者」就是「原因」的原因,就是「的」,可以「的人」,「的地方」,「的原因」等等,在这时就是「的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为我」这「为」就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