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义解
我与他」,他是「他们」,这个「与」是「做」,我做他们的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我应该写一个偈,拿去给师父看,若我不呈偈,没有拿偈去,和尚如何知我心中的见解是深还是浅,「见解」有两种意思,「见」就是看见、「亲见」,就是「亲身的世界」,如果是「解」是比较「表面」的,是文字上的了解,就是「解」,真正到达了那个地步,就叫「见」。例如「念佛三昧」来说,这个词大家都会说,但是真正达到「念佛三昧」,就是「见到」,「见到」念佛三昧的境界,若能了解念佛三昧,其中有什么事,或要做什么事,要如何去修,这就叫「解」,但是去「修」,「修」之后达到了那个境界,就叫做「见」。所以用字都很简单,所以就变成好象一个「陷井」,禅宗都是如此,好象一个「陷阱」,乍看好象在吃什么,吃粥,咕噜咕噜一直下去,都不用嚼,结果都不了解。「我呈偈意,求法即善」,如果把「偈」呈出去,「意」就是「用意」,用意是「求法即善」,如果是为了「求法」,这个法是什么意思呢?「法」就是「传法」,因为如果「五祖大师」要传给他「祖师位」,他一定还有一些「诀窍」,有一些「秘诀」,会告诉他,你现在要当祖师了,我现在有一些「绝招」传给你,所以这些「绝招」只有祖师传祖师,其它人不可以讲的,所以说「求法即善」,「觅祖」这个「祖」就是「祖位」、「祖师位」,「觅」就是「求」或是「找」,如果是要找「祖师位」,那就是坏的、恶的,如果是为了求法的,那就是是好的,那如果是为了要那个「祖师位」那就不好,为了那个祖师位,就变成求名、求利,但是如果「求法」就好,「却同凡心」,「却」就是「反」、「反而」,如果为了求「祖师位」,而去写一个偈给师父看,那样反而「同」、如同,「凡」就是「凡夫」,如同彼凡夫,就他那些凡夫的心一样,「夺取圣位」,「夺」就是「欲夺」,想要夺这个「圣位」,因祖师位就是圣人位,我们说「佛祖」、「佛祖」,「佛祖」不是合在一起说的,是分开的,在禅宗是分开说的,「佛」他「祖」,「佛」是「释迦佛」和「十方一切佛」和「祖师」的祖。如果要夺那个「祖师位」,就变成好象凡夫人一样,「奚别」那个奚,就是「何」、「何别」,有什么差别,「若不呈偈」,若是没有呈这个偈,「终不得法」,这个「终」就是永远,永远也得不到法,「大难、大难」,实在是真困难,他这个描述的好像短篇,描写他心理的交战,他的心理很冲突。

    经文〖五祖堂前,有壁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看到这里。

    这五祖大师寮房前面有步廊,步廊就是走廊,「三间」就好象三间房子那么长的走廊,「走廊」当然上面有盖的,「拟」就是「想」,想要请这个或是「预定」要请「供奉」,这个「供奉」是个官名,唐朝时如果有一才一艺的人,有特殊才艺的人,就在朝廷去供奉内廷,譬如会画画的人,就在内廷里面教那些公子或是太子画画,若会唱歌,就教他们唱歌,甚至会运动的就教他们运动,会打拳的教他们打拳,当然要很出名的人,这种叫「内廷供奉」,简称「供奉」。有一个「供奉」他名叫卢珍,要请他来画「楞伽经变相」,这个变相是佛在讲经时,前面都有一个「叙述」,说「一时佛在什么国,有什么人,和什么人在一起,讲什么经」,这是一个叙述当时的会场,例如「法华」,讲「法华经」就有「法华会上」,讲「楞严经」「楞严会上」,对不对?如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