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十 付嘱品 问题讲解
面目等,名相虽有不同,事实上,都是吾人的本体。而佛经中所以有种种的立名,无非是要吾人认识自己,见到自性。六祖大师讲到我们的真心、自性,特别说了一首自性真佛的偈: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遇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见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人痴人。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这一首偈语就是说,佛不在他方国土,就在自己的心中,所谓即心即佛,见性成佛。有一首诗偈说: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自己的自性佛,自不必熙熙攘攘的心外求法,自能做一个自在的清闲人,正如白云一任清风飘送,到处随缘安祝说到见性,二乘的声闻人见到自己的本性,如同晚上看月亮;如果是大乘的菩萨见到自己的本性,则如白天见太阳。有一首诗说:方稽沩山水牯牛,吾人尽是一绳头。洛阳芳草春风岸,高卧和鸣得自由。如果你知道自己自心是佛、自性是佛,即使如沩山禅师发愿做一头老牯牛,那也是与佛无二;即使与树木花草为伍,那也是逍遥自在。所以,大地山河,只要你的心里能够悟,到处都是自己的世界。六祖大师的顿教禅法,从这一首自性真佛偈可以看出,主要就是教我们不要忘失自己,教我们要自己肯定自己,谁是佛?原来不是别人,只要你能直下承担,我们自己就是佛!九.禅者如何面对生死?学佛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生死问题,所以净土宗主张念佛往生净土,就是要了脱生死;禅者的参禅以期明心见性,也是要了生脱死。说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来,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生死是一体两面,生死循环,本是自然之理。如宗衍禅师说: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皆为解脱也。后唐保福禅师将辞世时,向大众说:我近来气力不继,想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门徒弟子们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仍要师父指导、请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呢?保福禅师安详亲切地反问道:你说是怎样才好呢?这个弟子毫不考虑的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禅师哈哈一笑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甚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言讫跏趺示寂。生死由它,生死自如!禅师们说生就生,说死就死,所谓生死一如,即是超越生死,像普化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普化禅师在临济禅师座下,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求法衣的布施,信者用上好的袈裟给他,但他又不接受信者供养的法衣。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临济禅师,临济禅师就买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非常欢喜的说道:我的衣服买回来了!普化禅师立刻扛起了棺材,跑到街上大声叫着:临济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它走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第二天,普化禅师准时扛着棺材到了东门,一看,人山人海,都想来看此一奇事,普化禅师对大家说:今天看热闹的人太多,不好死,明天去南门死。如此经过三天之后,由南门而西门,由西门而北门,再也无人相信普化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