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十 付嘱品 问题讲解
,开展出五家七宗的局面。然而自六祖惠能大师之后,得法者多,遂以世传次第而不称祖。因此,今人所认知的禅宗祖师传承,共为三十三祖,分别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第二祖阿难尊者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第四祖优婆毱多尊者第五祖提多迦尊者第六祖弥遮迦尊者第七祖婆须蜜多尊者第八祖佛驮难提尊者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第十祖胁尊者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祖马鸣大士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祖龙树大士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祖阇耶多尊者第廿一祖婆修盘头尊者第廿二祖摩拏罗尊者第廿三祖鹤勒那尊者第廿四祖师子尊者第廿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第廿六祖不如蜜多尊者第廿七祖般若多罗尊者第廿八祖菩提达摩尊者第廿九祖慧可大师第卅祖僧璨大师第卅一祖道信大师第卅二祖弘忍大师第卅三祖惠能大师其实,禅的诞生,理应溯源自应化世间的古佛,只是数量难以计数。现在只以过去七佛来说,有过去庄严劫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现在贤劫的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这就是过去七佛。无论是过去古佛,或是娑婆世界的三十三祖,乃至历代禅门的高僧大德们,因为有他们的师资相契,才得以使佛法传灯无尽;他们的一生,代表的是佛法,是法脉相续的无尽灯。七.如何认识自心的众生?众生,又名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杂阿含经》说: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长阿含经》载,无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于世,故称众生。《俱舍论光记》解释为受众多的生死,故称众生。《大智度论》、《大乘同性经》说,众生是以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因此,众生狭义的说,就是人;广义的说,一切众缘和合而生的,都称为众生,不但是一切动物,甚至一切植物,一切山河大地,都可称为众生。所以,佛、菩萨也是众生之一,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只在一念的迷与悟。因此,众生不是我们心外的众生,正如佛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我们如何把这世间上一切的众生都能认为是自己心内的众生呢?六祖大师即将圆寂前,弟子法海请示:后代迷人,如何得见佛性?六祖大师说:若识众生,即是佛性。意思是说,如果能认识自性里的众生,那就是佛性现前了。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所以,《维摩经》说:众生是我们的净土,众生是我们的佛道,我与众生平等,无二无别。六祖大师进一步阐示如何识自性众生,见自心佛性,大师说: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学佛应该反求诸己,切莫心外求法。佛教常讲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道;心外求道,则离道日远。人为甚么会被迷,总是因为虚妄覆盖了真心,也就是不能认识自性众生。洞山良价禅师在他老师云岩禅师圆寂后,见到自己水中的影子而开悟,他的悟道偈云:切忌随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心在万法上有现象,有差别,但是在本体上是无差别,无现象。宇宙山河、万亿众生,都是我自己的佛性而已。所以,我与众生无二无别,就是认识自心的众生;如果能认识自心的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我心中的心上人,是多亲多好,我何必去排斥一切众生呢?八.自性真佛偈的内容与意义如何?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自性、真如、法身、实相、般若、真心、如来藏、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