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十 付嘱品 问题讲解
思想上,要离于有或无、常住或断灭两种极端的见解。此乃佛陀历经六年的苦行生活,深体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其实,在这个世间上,宇宙万法,森罗万象,无一不是对待法。三十六对法也只是约略举例,例如,有人问:何名为暗?六祖大师说: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就成中道义。余皆如是。所以,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义,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义,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义,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义。我们要远离苦乐二边,才能入中道义。在生活里面,甚么是佛教的生活?平常心是佛教的生活。平常心就是中道,也就是不偏于有无、苦乐的二边。有时候太苦了,苦得人消极烦恼;如果太快乐了,也会乐极生悲,不偏于苦乐二边,自有一个超越苦乐的境界。我们在思想上,也不可过于偏激,常常有很多人思想偏激,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生活中了无生趣。如果我们能以六祖大师的三十六对法来过中道的生活,来做一番身心的修养,则生活中必然会有另一番的光风霁月。三.真假动静偈的真义如何?六祖大师在七十六岁时,预知时至,圆寂前,特别再次集众开示。当时很多弟子难免忧伤悲泣,六祖大师说:法性本来无生无灭,无去无来,你们何必为生死动念?修行的人应该要毁誉不动、生死不动,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无来无去、无生无死,何必有甚么忧喜分别呢?于是,六祖大师为大家说了一首真假动静偈,偈云: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为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这一首偈语,主要就是说明动与静:动即生死,静即涅槃;动即去来,不动就是如来。在这个世间上,有的人能动不能静,每天熙熙攘攘,忙来忙去,在动荡的生活里,倒能生活得自在惬意;如果要他闲下来,静下来,不要忙,不要动,他的日子就很难过了。有的人能静不能动,他欢喜安闲,逍遥自在,如果要他稍微劳苦一点,稍微活动一点,他就觉得日子很难过。动静如此,贫富也是一样。世间上有很多的人,能富不能贫,在富贵的时候,他很会生活,一旦穷了下来,日子就很难过了。有的人能贫不能富,他安于贫穷,一旦有了钱,反而引生烦恼,不能自在过日子。所以,有无、动静都不是真法,真法是不动不静。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他颇有禅的修养。有一次,他将自己修行的心得写成偈语,叫书僮摇船送过江,请江南金山寺的佛印禅师为自己评监一下。偈语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就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这八种境界就像风一样,可以动摇我们的心境,所以称为八风。苏东坡的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修行到八风都吹不动的境界了,他心里想,佛印禅师看了偈语以后,一定会给自己很多的赞美。谁知佛印禅师看完以后,不发一语,只批上放屁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江北给苏东坡。接到回信的苏东坡,看着放屁两个字,火冒三丈,心想:你这个老和尚!我看得起你,写一首诗偈请你印证印证,你不称赞我倒也罢了,怎么可以出言来损我呢?随即叫书僮备船过江找佛印禅师理论。佛印禅师好像早就算准了苏东坡要来,站在门口等候,见到苏东坡,哈哈大笑,说:学士!你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一屁就把你打过江呢?所以,凡夫不识本心,内中不定,则会心随物转,但能了知自心,动静一如,则万象万物都可随心而转,所谓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