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九 护法品 问题讲解
乘菩萨因为具有这七大,因此能发大菩提心,实践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做众生的舟航。此外,大乘还有七种大性:◆境大性:菩萨所缘的境界,即十方无量诸佛的世界,重重无荆◆行大性:菩萨实践自利利他的修行,广大无边。◆智大性:菩萨的般若智能,无所不知,尤其能够知道广大无我的法身实相。◆精进大性:大乘菩萨,所谓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在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方便善巧大性:大乘菩萨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所谓以智能故,不住生死;以慈悲故,不住涅槃。◆证得大性:菩萨证得如来的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业大性:大乘菩萨穷生死际,示现一切菩提,建立广大的佛事。在《法华经》中有个比喻,说有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声闻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车奔逸,不回顾后群;缘觉修十二因缘以求出离三界,略有为他之心,如鹿驰走,能回顾后群;菩萨自度复能普度众生,如牛荷负,安忍普运一切;最后会归佛乘的大白牛车。《法华经.譬喻品》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因此,凡是能发心自利利他,具有这种思想、精神的人,就是大乘菩萨。六.何谓实性?实性就是真实的自性,也就是真如佛性的异名。佛性在各部经典中称谓不一,名称繁多,略举如下:《菩萨戒经》称之为心地,能生起万善。《般若经》唤作菩提,以觉为体故。《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金光明经》号曰如来,真常不变故。《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大乘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圆觉经》名为总持,流出功德故。《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此外,佛性有时又称实相、般若、真如、真心等,可说是一法千名,应缘立号。不过,尽管名称再多,所指的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与诸佛如来所以能够并肩而坐,就是自性平等;平等的自性,就是实性。实性是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实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这一种实性,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常住不迁,实相如如,犹如黄金,你可以把它做成耳环、手镯、戒指,尽管外相千变万化,可是黄金的自性永远是黄金。实性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分别,实性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所谓法身实相不是哲学上的理论,不是知识上的分别,它完全是一个修证的境界。有一次,太原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时,有一禅者因听讲至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时,禅师忽然失笑,孚上座讲罢,便请禅者喝茶,问道:我对佛学的研究,依文解义,我知道不够深契佛旨,适蒙见笑,希望您能不吝慈悲,给予指教。禅师:座主刚才所讲的三德法身,在我听来,座主并不认识法身。座主:我刚才所讲的,是那地方不妥当呢?禅师:你再讲一遍。座主: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禅师:我不说座主讲的不对,只说座主对法身体相妙用未能认识。座主:既然如此,请慈悲为我开示。禅师:你信得过我吗?座主:我怎能不信呢?禅师:那你从现在起,停止讲经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起放下!座主就听从禅师所言,每日静心息虑,从初夜至五更。一天闻鼓角声,忽然契悟,便去扣禅师的门。禅师:教你传持大法,夜来为何酒醉?座主:今日始知过去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太紧,致使不能任性逍遥,从今以后不敢在语言文字上搬弄!座主便罢讲经,遍历诸方,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