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九 护法品 问题讲解
名闻宇内。法身,即真理之身,也就是吾人的本来面目,这法身平等自性是要体证的,所谓菩萨断一分生相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学佛修行,千般辛若,万般艰难,所希望的是甚么?就是认识自己,就是证悟自己的自性。能够认识自己的实性,也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七.不生不灭是常见外道否?《般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世间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然凭借因缘而生,即非实有,所以说不生;因缘离散而诸法灭,既先已无生,何得有灭?所以说不灭。因缘生,虽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所以,不生不灭不是世间上的断见、常见。断见、常见各偏于一边,不生不灭是一个本来的、本然的事理,是出世间的真理。在佛教里,由于各家对佛法义理的诠释各有不同,因此有各宗各派的学说。近代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把佛法分成三学和三系──印顺法师的真常唯心系、虚妄唯识系、性空唯名系,也就是太虚大师的法界缘起学、法相唯识学、法性空慧学。在真常唯心系的法界缘起学说里,说明众生心就是大乘心,人人有佛性,佛性、真如无阶级,如如不动。所以,六祖大师说:外道所说不生不灭,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六祖大师所说的不灭,本自无生,当然是不灭,所以不生不灭不是常见的外道,和断、常二见不一样;不生不灭是如来的清净禅,是众生本具的佛性。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动而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的相状,《大乘起信论》于是将含摄诸法的众生心分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称为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就是真常唯心,指心的本体没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的相状,是绝对平等的理体,此理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真实如常。心生灭门是指心的动相,妄心随缘生灭,所以产生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的相状,妄心若除,则真如的体性自现。所以真如、生灭二门,实则不一不异。有一首诗偈说: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寒潭水无痕。竹子因风而动,竹子的影子拂过台阶,可是阶梯上的灰尘并没有动摇;天上的月亮投映在潭水里,但是水中并没有留下月亮的痕迹。意思是说,尽管宇宙世间的森罗万象不断在蛊惑着我们的心,但是真心理体丝毫不受影响,所谓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平凡亦自闲。涛涛不息的流水,尽管如何的快速流动,可是境界永远都是静的;花一朵一朵的飘落,任它飘零,无心自是清闲。能够保有这种境界的话,则尽管器世间有生住异灭,尽管有情世间有生老病死,其实,我们的心是不生不灭的。八.如何得入清净心体?所谓清净心体,就是一种不动尧无差别的自性,是虽处生死,不受生死所转;虽在尘劳,不受尘劳染污的佛性。佛性没有得失、增减、染净,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成佛了,佛性没有增加一分;你未成佛,佛性也没有减少一分。佛和众生之所以平等,主要就是我们都有一个清净的心体,也就是佛性人人平等。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在时间上,成佛有迟早,但是在本体上,佛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六祖大师说: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善恶是对待法,心有了妄念,就有善有恶,如果本心里能把是非、善恶等一切差别对待放下,自然就能得入清净心体。清净的心体妙用无比,所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监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世间的森罗万象、宇宙万物,都是从我们的真心实性里自然流露出来,我们的本性里可以显现出很多的妙用,所谓万法归一,一生万法。宇宙的现象千差万别,本体则一,所以一个不是少,万亿不是多。因为我们有清净的心体,只要我们一念不生,心无所住,那就是真信、真修、真解、真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