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九 护法品 问题讲解
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纷争不断,此乃两位大师所始料未及。神秀禅师于,神龙二年(七○六)在洛阳寺灭度,朝廷下诏谥号大通禅师,首开帝王为僧伽赐号的先例;并且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从皇帝到王公大臣,都亲来送葬,歧王范、燕国公张说、征士卢鸿都曾为他撰写碑诔。他的门人普寂、义福禅师等,并为朝野所重,实际上也是对神秀禅法的推崇。此外,嵩山的慧安国师,于隋文帝时就已出家,他的相貌端雅,不染俗尘,修学法门无不该贯。隋大业年中,会集庶民,开通济渠,饥殍相望,师以乞得的食物救济病困。唐贞观年间,于黄梅山参谒五祖,遂得心旨,为五祖弘忍十大弟子之一。六祖座下的大弟子怀让禅师,曾经向他问道,只是当时机缘未具,安师遣以参叩六祖,成就了怀让禅师的悟道因缘,由此可见慧安禅师对六祖大师的推崇。武则天待慧安禅师与神秀禅师一样,同等尊以师礼。有一天,武则天问慧安国师:你多大年纪了?慧安国师说:我记不得了。怎么多少岁数你都记不得呢?安国师说:生死之事,其若循环,环无其竟,应何计数?意思是说,人的生死都是五趣轮回、六道轮回,如环无端,如何能以数计呢?中宗神龙二年,帝赐紫衣,尊以师礼,延入宫中,供养三载,备受尊崇。但是,他们对六祖惠能大师更是推崇,因此,对于皇帝的诏请,慧安和神秀大师一致上表辞让,他们说:南方的惠能禅师,曾经接受弘忍大师的衣钵传法,佛心印可,理当诏请他入京问道才是。由此可见,神秀大师与六祖惠能大师的感情,并不如传言般的势如水火。而且,神秀大师也曾屡次请人带信,派人迎请惠能大师北上传法,甚至几次上表,向朝廷荐举。只是,惠能大师每次都称疾固辞,他自谦说:我形貌丑陋,身材矮小,如果到北方,北方人身材比较高大,见到我丑陋的样子,反而不信佛法,不如我不去。所以,在《宋高僧传》里评论说,神秀与惠能禅师的德行,可以说在伯仲之间,彼此相等,不相上下。三.坐禅、习定能够会道吗?六祖大师得法后,几经颠沛,最后回到曹溪,大弘禅法,一时四方学众纷纷投止,从之受学者如云,就连当朝皇帝也派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当时薛简曾问惠能大师:现在京城参禅的大德都说,我们要觉悟,必须要坐禅习定。请问大师,你有甚么高见?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意思是说参禅修道,要用心去参,用心去悟,光是打坐不一定能够开悟。就如一般常听人说,某寺的佛、菩萨很灵感;如果没有心,纸画木雕的佛像怎么会有灵感呢?所以,灵感不在纸、木,而是在心。六祖大师引述《金刚经》说: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的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的清净坐,究竟无证才是真禅。所以,一个禅者能够把万缘放下,一念不生,那就是禅定的功夫。有一首诗说:高高山顶上,四顾寂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岂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失禅。所以,禅在那里?高高山顶上,四顾寂无边,禅虽然是静坐,也没有人识得,像孤月、寒泉一样,禅者和世间就是这样的閞系。坐禅习定的人,须知有十种修行的法门:◆坐处明净:参禅的地方要明亮洁净。◆看守诸根:就是看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不攀缘外境。◆晓了于相:对于外境一切诸相,不一定要排拒,重要的是要了解它、明白它,要不执不拒。◆令心自调:参禅的三步骤,要调身、调息、调心,尤其调心,要使妄心调伏。◆制伏懈怠:参禅亦如临敌作战,要有大勇猛、大精进。◆心无秽着:心里不能贪着某一个境界,要心生欢喜。◆心定常舍:心入定境,但不执着于境。◆近学定人:要亲近学定的人,就是亲近善知识。◆乐中安定:要能持续心中的禅喜、禅悦、禅定。参禅的人很容易发生的境界:第一、就是有定。有的时候,一坐五、六天,甚至十天,也不需要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