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话 第八 顿渐品 问题讲解
徒然哉!吾恨不能亲自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他日回复,还为吾说。由此可见,神秀大师虚怀若谷,他对六祖的禅法更是肯定、推崇;而惠能大师对于神秀大师也是十分尊崇。例如,神秀大师曾派弟子志诚去亲近他,他曾经这样对志诚说:汝师戒定慧,接引大乘人;吾之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彼此悟解不同,见有迟疾。其实,悟道都是一样。六祖惠能大师也是如此的推崇神秀大师。我们从高僧传里,也可以看到过去很多的高僧大德,有时同门同辈纵有所争,也是在法上一点就通,一点就破,沟通以后,彼此哈哈一笑。不像弟子们,不惜为法争,甚至演变成意气之争。有一天,定山禅师与介山禅师同行,定山禅师说: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意思是说生死中,假如我们的佛性不灭的话,就没有生死。介山禅师听了以后说: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也就是在生死中,要是有佛,就不会迷于生死了。二人争论不已,就问大梅法常禅师,大梅禅师回答:一青一熟。这两个问题,一个比较究竟,一个即将究竟。定山禅师接着问:那一个比较究竟?大梅禅师就回答说:青者不问,问者不青。意思是说,你老是追着问,老是这样计较,就差了那么一点。所以,介山、定山两位禅师虽然在佛法的悟解上,意境不同,但是经过大德们一指点,他们都能有所体悟。又如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走在路上,他把脚伸在路的中央。刚好隐峰禅师推着个车子要经过这一条路,到了马祖道一禅师的前面,赶快说:请你收足。请把脚收回去,我的车子要过去。马祖道一禅师回答:已展不收。我的脚已经伸出来了,我不会再收回来。隐峰禅师便说:你已展不收,我已进不退。于是就推着车子辗过去。这下子便把马祖禅师的脚辗伤了。后来,马祖禅师回到法堂,拿了一把斧头,对大家说:刚才是那一个人把老僧的脚辗断了?请出来。隐峰禅师立刻向,伸出头来,放在斧头的下面,意思是:你砍吧!马祖哈哈大笑,反而赞美隐峰禅师能够直下承担,能够勇者不退。所以,过去的禅师们,有时候,从表面上看,怎么徒弟冒犯师父?其实是师徒接心,是表示直下承担。甚至禅师们彼此之间,看起来好象是纠纷,实际上他们是在论道。这一点我们应该要认识、了解清楚。说到法争的问题,在高僧传里还有一段记载。有一天,耽源禅师对仰山禅师说:南阳慧忠国师传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宝物,他画了九十七个圆圈圈。现在我把南阳慧忠国师所画的九十七个圆圈圈交给你,你要好好的收藏,作为永镇山门的法宝。仰山禅师接过这九十七个圆圈圈,立刻用一把火把它烧了。耽源禅师就很遗憾的说:唉呀!可惜!可惜!这一门学问只有少数人会,你烧了,岂不是可惜吗?仰山禅师就说:不要可惜,甚么九十七个圈圈,我一看就知道了,这个圆圈不可执着。如果你懊悔了,那没关系,我再多画两本给你。为了一件事情,两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一个要保留,一个要不着痕迹;一个从有上觅法,一个从无上开始,彼此也是互相包容。黄檗希运禅师有一天游天台山,遇到一个禅师,彼此谈笑相得,于是结伴同行。两个人走啊走的,忽然遇到一条河,河水暴涨,也没有桥梁。这个时候,黄檗希运就把自己的草帽、拐杖挂在树上,面对着滔滔的流水。另外一位禅师就跟黄檗希运说:我们一同渡河,如何啊!黄檗希运就说:要渡,你自己先渡好了。那个禅师立刻把衣服一撩,就过去了。在渡水的途中,又回过来向黄檗希运禅师招招手:过来!过来!黄檗希运生气地骂道:吥!你这个自了汉。表面上看起来,黄檗是在和他计较,批评他,骂他自了汉。实际上,他们是在较量禅功,说明禅要自度度他,不是自己逃跑,如慈航法师的遗嘱说: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唐朝的药山禅师,有一天在庭院里打坐,身旁坐了两位弟子,一个叫云岩,一个叫道吾。他忽然指着院子里一枯一荣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话 第八 顿渐品 问题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