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七 机缘品 问题讲解
懂得精神的力量,在色身上又何尝不可以见到涅槃呢?针对这个问题,六祖大师对志道禅师开示说:你是出家的释子比丘,为甚么反要学习外道的断常邪见呢?你以为色身是无常,法身是永恒,你有了断常二见,怎么能学最上乘法呢?我现在告诉你,就是在色身上看,色身以外,并无法身,离开了生灭以外,你到那里去求寂灭呢?虽生灭,即不生不灭。所谓烦恼即涅槃,色身也可以见到法身,我们身外并无涅槃。所以,涅槃有身受用,你如果执着于那个受用,这仍叫做耽于世乐。我们要知道,刹那是没有生相,刹那也没有灭相,时间一点一滴,也不是生,也不是灭,也没有甚么生灭可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所以,有受者,有不受者,不可以生断常二见,那就叫做谤法。我们要知道,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无上的涅槃,它本体圆明,经常光照,凡夫、愚痴的人以为这是死,外道以为这是断。其实,真正的涅槃,平等如幻梦,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有无要断,过去、现在、未来,在涅槃里面也没有这些分别。最后,六祖大师为了让志道禅师少分认识涅槃,又说:吾今强言说,今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志道禅师听了这首偈语,忽有所悟,欢喜踊跃,礼谢六祖大师。至此,他终于体悟到涅槃的意义了。涅槃,又称圆寂: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净称寂。道德完成,就是圆;业障净尽,就称为寂。所谓涅槃、圆寂,它要具备常乐我净四种特性。也就是说,涅槃、圆寂是恒常的,是安乐的,是真我的,是清净的。舍利弗尊者曾经论说涅槃的意义,他说:把贪欲永远除尽,把瞋恨永远除尽,把愚痴永远除尽,把一切烦恼永远除尽,那就叫做涅槃。所以,涅槃可以说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完成的意思,佛陀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成等正觉,那就叫做涅槃。所以,涅槃的意思就是:◆涅槃是佛教最高理想的境界。◆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标。◆涅槃是人类思想最深的探索。◆涅槃是最有价值的人生。◆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涅槃是丰富幸福的乐土。◆涅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涅槃是最美满、最常乐我净的一个境界。当然,涅槃也有它的层次、类别,天台宗就体、相、用来诠释涅槃,将涅槃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修行证果,如实觉了诸法为圆,破除一切烦恼为净)、方便净涅槃(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槃)等三种涅槃。法相宗则将涅槃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等四种。其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略称为性净涅槃,是说一切事物的本来相就是真如寂灭的理体,也就是指真如。无住处涅槃,是依于智能,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于生死的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所以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的境地。修行成道的人,还留有色身,并未与大宇同化,他一样有身体,有饥寒,有饱饿。根据经典记载,佛陀当初有两位大弟子,一位叫大迦叶,有一位叫宾头卢颇罗堕(就是长眉罗汉)。这两位尊者到现在还在人间,他们还保有身体,这就是有余依涅槃。此外,如《金刚经》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就是不生不死、不生不灭,也就是灭除所知障、烦恼障,已经超越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达到法身、圆寂、灭度的境界,又称为大般涅槃。《出曜经》说: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涅槃是世间最安乐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千辛万苦,也就是为了这个常乐我净,最究竟的涅槃。不过,证悟涅槃的人,并非就要离开世间,他只是离开了生死,离开了烦恼。证悟涅槃的人,因为智能故,不住生死;因为慈悲故,也不住于涅槃。可以说,成道的人,他在那里?一样在生死里广度众生,一样在涅槃里享受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