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六 忏悔品 问题讲解
恼、了悟生死,不再受轮回之苦,而不只是给他们吃穿饱暖,衣食无虞而已。度众生,并非喊口号,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比方说爱惜时间,时间也是众生,爱惜时间就是度生;爱惜金钱,不要奢侈浪费,进而节约勤俭,就是度生。在政治上,爱护国家社会,树立国家、社会良好的形象,也是度生。和合众生、不挑拨离间、不诽谤别人的名誉,这都是度众生。乃至于一朵花、一棵树,尤其大自然的山水生态,我能保护它,不污染它、破坏它,不浪费水电资源等,这就是护生。所以,过去有的禅师不是拜佛,他不妄走一步;不是看经,他不随便点一支蜡烛。保护生态、爱惜资源,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基矗烦恼无尽誓愿断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佛性,自然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更遑论度人。所以学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断一切烦恼。烦恼,能恼害我们,烦乱我们,让我们不得安宁。例如贪欲,为了贪欲,种种的辛苦,种种的麻烦;瞋恚,为了瞋心,种种的不安,种种的苦恼;愚痴、邪见,更是蒙蔽我们的智能,使我们不能走上正道。所以,我们要发愿断尽贪瞋痴烦恼,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尤其要不断的忏悔,忏悔如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烦恼,烦恼净化,那就是解脱,那就是自在。法门无量誓愿学俗云:万贯家财,不及一技随身。一般在家人士,要想生活无虑,都必须具备各种知识、技能,何况学佛修行,既然发心要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各种知识、技术,还要有佛法,所以,无量的法门,我们都要学习。世间的知识,出世的佛法,各种的技能,各种的服务,对一个真正学佛求道的人,要像泰山不辞土壤,大海不拒细流,才能成其高,成其大。在古代印度有所谓的五明,即:◆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医方明:卫生保舰医药的知识。◆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以上五明,涵盖面虽广,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这不过是在说明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佛道无上誓愿成古德说: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成佛须经百劫修相好,三只修福慧,要经过千辛万苦的修行才能成就。成佛虽然不容易,但是我们要难行能行,要见贤思齐;尤其不仅自己要誓成佛道,更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共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的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是大乘佛法,也是小乘佛教里所讲的苦集灭道:因为众生受苦,所以我们要发度众生的弘愿;因为众生有烦恼,所以我们要发愿断烦恼;因为众生要学道才能脱苦,所以我们要誓学无量法门;因为灭尽贪瞋痴烦恼的涅槃寂静,才是究竟的自在安乐,所以我们要发愿成就无上佛道。所以,小乘的四圣谛,就是大乘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一般人大都只是用来做为早晚课的时候,在佛前唱诵,平时不敢讲,更别说要去实践了。因此,六祖大师勉励我们要发四弘誓愿。不只是要敢讲、敢说、敢唱而已,尤其希望大家今后都是四弘誓愿的实践者;能够把四弘誓愿落实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七.甚么是无相三归依?三宝是佛法的总纲,做一个佛教徒,首先要归依三宝。归依就是归投依靠,含有救济、救护的意思。我们在世间生活,有时自觉力量不够,希望有一些大力者做我们的依靠,如同小孩依靠父母,人民依靠领袖,跛者依靠拐杖,渡河需要船筏一样。因此,归依不是吃素,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归依也不是拜神或拜师父;归依不是一时、一次,或者归依某一个人。归依,是确立信仰的表示,信仰佛教,就必须归依;归依三宝,才是正信的佛教徒。那么,归依甚么呢?归依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宝,有世间的财宝,有出世间的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