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六 忏悔品 问题讲解
,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染,从前所有的嫉妒恶业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载,在家信众的忏悔法有五种:一、不谤三宝,乃至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二、孝养父母、恭敬师长;三、端正身心,以慈悲、道德待人;四、六斋日不杀生;五、相信因果。除了上述的忏悔方法以外,一般佛教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如下六种忏悔:一、说好话忏悔;二、捐善款忏悔;三、勤劳服务忏悔;四、成就他人忏悔;五、用感恩报德的心忏悔;六、以礼佛谢罪的心忏悔。忏悔是生活里时刻不可或缺的美德,例如:穿衣的时候,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何能不忏悔?如何能不想到母恩难报呢?穿衣服的时候,想到这件衣服是从工厂里的工人一丝一缕慢慢地织成,我能不爱惜它吗?所以,穿衣服就可以忏悔。吃饭的时候,所谓吃现成饭,当思来处不易;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一粒米所以能到我们的口中,那是经过了农夫的耕作,工人的制造,商人的贩卖,同时还要结合水份、土壤、阳光、空气等宇宙间所有的因缘、力量,才能成为这一粒米给我们充饥填饱。我在吃饭的时候,怎么能不感恩忏悔呢?所以,在佛门里,饭前要念供养咒,饭后要念结斋偈,在吃前三口饭时要说: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断恶、修善、度众,主要的,就是要忏悔、感恩、发愿。忏悔不但可以灭罪,而且可以增福。依经典记载,忏悔可得五种福德: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一切众生乐见乐闻;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得好名声;庄严菩提。忏悔之后,罪业是否究竟清净,可以依忏悔当时的情状自我审查。忏悔的相状有三品:下品忏悔:全身微热而眼出泪。中品忏悔:全身毛孔发热出汗,从眼出血。上品忏悔:全身的毛孔和眼睛都出血。这是最高的忏悔。一般人学佛修行,无不希望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但是为甚么有的人有感应,有的人没有?感应的原理就同月现江心。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菩萨就像一轮皎洁的明月,常游在毕竟空里,对大地众生没有分别心,只要众生心中清净无垢染,就像江河的水澄澈无波,月亮自能影现江心。所以没有感应的人,不能责怪天上没有月亮,应该怪自己的心海不清净。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只要我们能时常藉着忏悔的法水来涤净心垢,自然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五.何谓自性自度?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一再强调,学道的人要自己度自己,不能完全依靠别人,所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一个学生读书求学,如果完全依靠老师,自己不用心,绝不会有太大的长进。所以,学佛修行,三分靠老师,七分要靠自己,要自性自度,能够觉悟自己的自性,才能自度,这才是究竟之道。有一位瑞岩禅师,他每天早上起来,总要先叫自己:主人公!主人公!然后自己回答:有!有!然后说:你要醒一醒!你不要给人欺瞒!自己又再答:我要醒一醒!我不给人欺瞒!所以,有一首诗偈说: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本性,心外求法,那里能求到自己的根本呢?白云守端禅在杨岐方会禅师处参禅,久久不能开悟,杨岐禅师很是挂念,想方便开导。有一天,杨岐方会禅师问守端禅师:喂!你过去拜师父学道,你的师父是谁?我的师父是柴陵郁禅师。柴陵郁和尚是开悟的禅师,你知道他怎么样开悟的吗?我的老师有一次过桥的时候,跌了一跤,就觉悟了。跌一跤,怎么觉悟呢?你怎么证明他觉悟的呢?他跌了一跤以后,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杨岐禅师听了之后,便发出呵呵的怪笑声走了。守端禅师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