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话 第六 忏悔品 问题讲解
参禅学道的用力之处。十.〈忏悔品〉中的无相颂真义何在?佛教的经典,处处指陈佛性人人本具,每个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并不须有所增加或改变才会光明。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光明;我们本来的面目与佛平等,假如有修、有证、有得,就不是本来的面目了。只有无得而得才是真得;无修而修才是真修,无证而证才是真证。因此,在《六祖坛经》的〈忏悔品〉里有一首无相颂,内容是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这一段无相颂是六祖大师教我们如何顿悟,如何找寻自己的法门。所谓迷人修福不修道,这是说,现在一般的民间信仰,大都建立在贪求上,例如只晓得向神明要求平安、求幸福、求升官发财等,这是贪心。纵使无贪,有一些人布施行善、修桥铺路,却只知修福,不知修道。甚至于有一些佛教徒,只知修福不知修慧,不知道行解并重、福慧双修。佛经里有一则叙述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的故事:有兄弟两个人,一个是修慧不修福,虽然证得阿罗汉果,但是生活艰难,连饭都不得吃,所谓罗汉应供薄。另一个是只知修福不知修慧,后来投生为皇宫里的一只大象,身上披满璎珞、珠宝,但是,终究还是畜生。所以,布施、供养虽然是福报无边,却还在五趣六道里,还是会轮回。如果能够福慧双修,就能灭罪。说到灭罪,灭罪必须忏悔。各自性中真忏悔,就是要能认识大乘中忏悔的真义。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必改,善莫大焉!在佛教里,不怕犯罪,只怕犯了罪不知道忏悔。犯罪并不是很严重的事,即使犯了无边的罪业,只要肯忏悔,就如同肮脏的东西,遇到清水,就能洗净。忏悔如法水,能够洗净罪业。说到忏悔,在佛教里有许多忏悔的法门,例如:1以戒律门求忏悔。戒律门就是守法、持戒,守持戒律可以防非止恶,例如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若能持守五戒,当然就能灭罪。2以功德门求忏悔。功德门就是你去布施、行善,为人服务。以行善做功德,也能灭罪。3以无生门求忏悔。无生门就是从自性上认识罪业本空。罪业在相上讲,有造作就有罪;但是从真如佛性上讲,罪性本空。所谓心中有罪将心忏,心若无时罪亦亡,一切罪业都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妄动,才有是非,才有罪业。如果无心,那就是真心,真心是不会被染污的,好比你把黄金、钻石摆在臭水沟里,隔个一百年、两百年,再把它拿出来,黄金还是黄金,它是不会受染污。我们的自性虽然随着我们的无明、烦恼流转在五趣六道,但是真心自性没有减损分毫。4以作法忏忏悔。作法忏就是礼拜梁皇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等,藉着礼拜忏仪来忏悔业障。5以观想忏忏悔。观想忏就是观想佛的光明、相好,如此身心清净,自能灭罪。除了以上忏悔法门以外,《宝王三昧论》的十不要求,也能帮助我们修养身心。第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参禅学道的人,不要要求身体健康,永远不生病,因为身体没有病,有时候容易生起贪欲、执着。有病方知身是苦,学道的人有时候带三分病,才知道发道心。因此,无病固然很好,有病也不必害怕,有病反而更能激发精进向道的心,所以,念身不求无病。第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在世间做人处事,不要害怕困难挫折,有时太容易、太顺遂,容易骄傲、自大,甚至引人嫉妒;从艰难困苦里完成目标,反而不会遭致嫉妒、障碍。所以,处世不求无难。第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发心学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话 第六 忏悔品 问题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