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五 生禅品 问题讲解
认识自己的真心,反被假心、幻心所迷惑。所以,《华严经》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那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境界。佛的境界是甚么?就是我们的真心。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们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自己的真心。所以大家有时候要能回头,不要光看到前面的世界,回头是岸,有时回头会找到自己的真心;要改性,改改自己的性格,性格一改,真心本性才能显现出来;要能转身,转身会有更宽广的世界;要换心,把如幻如化的心,换成如真如实的心,尤其重要。三.如何不着心?在〈坐禅品〉里,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参禅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们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着心。心如何才能不住着呢?在《维摩经》中,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打坐的要点有三:◆要不依身:智者观心,愚者枯坐,参禅打坐不只是身坐,重要的是用心、观心。◆要不依心:打坐虽然要用心,但不能依妄心而动,甚至净心亦不可住着。◆不依三界:打坐时,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好坏,均不可执龋因为心有所染、心有所注心有所执,不容易和禅定契合。所以,古德有云:一念不生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只要我们能心无所住,一念不生,即使黄金也能消化;如果我们的心一直在回忆过去,贪着现境,幻想未来,真是滴水难消。因此,《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祝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在《大乘起信论》里,把我们的心分为真如门与生灭门。所谓一心开二门,我们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动而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我们在生死里流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驴腹马胎,六道轮转。这就是心生灭门。要杜绝生死流转,要成佛脱苦,要不生不死,那就要靠心真如门。如何才能进入心真如门呢?有时候,我们用肯定的入门,肯定自己的信心、真心、悲心、道心,从肯定里依真如门而入。有时候,从否定的方面来入道,所谓否定,例如无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六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六尘:无色、声、香味、触、法,从否定里面无、无、无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真实的世界便能跃然呈现在我们眼前。因此,我们的心,有时候即心即佛,有时候非心非佛,要非心非佛,才能即心即佛;要即心即佛,才能非心非佛。我们在这个世间上,如果不能与真理契合,所谓迷时三界有,悟时十方空,欲知成佛处,会是净心中。参禅不能廓然大悟,即使坐破蒲团,依然迷而又迷。所以,你要知道在那里成佛?心一转即是。我们的心如果不能进入真如门,不能与自己的真心自性相合的话,即使参禅入定,有的时候也有危险。在佛经里记载,有五百位仙人,有一次在天空中飞行,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天女演奏美妙的乐音,这五百位仙人心一贪着,忽然失去了神足,一一坠地。这个故事说明,即使修禅,即使证悟神通,如果心有染着,还是危险的。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叶,是一个苦行头陀。有一次听闻屯仑摩甄陀罗王的琴声,他也不安于座,不由自主的跟着琴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时有人问他:大迦叶!你是一个长老,又是头陀第一,大家都非常尊重你,你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为甚么你一听到音乐,也会忍不住翩翩起舞呢?大迦叶回答说:我于人天诸欲,心无贪着,我的禅定工夫,确实已对人间、天上的五欲六尘等欲染,不起贪着。现在,屯仑摩甄陀罗王的琴声是智能之声,智能所作的声音等于是法音,因此,我一听,便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心有所住,就表示禅定的功夫还不够。因为,住心容易生起瞋恨、贪欲、愚痴之心。住心就是心随境转,甚么样的境界,你的心就跟着境界转动。我们要想参禅,最要紧的是把握自己的心,让它不妄动,能自我安住,不要在外境上住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工夫。宋朝的理学家程颢、程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