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四 定慧品 问题讲解
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要我们不要把心安住在六尘上面,不要在相上执着。因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虚幻不实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都是染污的。因此,为甚么有的人始终迷而不悟,这是因为在境界上有了贪心,有了执着,有了挂念。心念上如果有了人我、贪着,就会生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自然由此产生。因此,《金刚经》又说无住生心,心能无住,才能抵挡五欲六尘,才能随心自在。有一位道树禅师,他和徒众建了一所寺院,正好与道士的庙观为邻。庙观里的道士放不下观旁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运用神通法术,时而呼风唤雨,时而撒豆成兵,用以扰乱、恐吓寺院里的修道者。寺院里一些年轻初学的沙弥都被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一住就是十几年。到最后,道士的法术用尽了,一气之下,只好把庙观迁移他去。有人就问道树禅师:禅师!道士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你是如何能胜过他们的呢?禅师说:我没有甚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无,怎么能胜他们呢?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有法术、有神通,有是有限、有量、有劲有边;而我无法术,我只有一个无心,无是无限、无量、无边、无荆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的无变当然胜过有变了。所以,色不迷人,人自迷,对付尘劳妄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无心,就是不动心。无心,就是禅心;有禅有定,自然一了百了。因此,只要无心,只要有禅的修持,有时面对荣华富贵,正好可以用来行布施,行菩萨道;有时候遭逢艰难困苦,正好可以给我们好好的学道。因为世间多苦、多难,更能让我们看淡世情,看淡尘劳虚假。所以,富贵如同三更梦,荣华还同九月霜,世间的一切,你不贪求、不执取,则面对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的风,也就能不动心,因为自己有禅,有力量。力量是如何产生的?经典里告诉我们,有四种力量我们必须要具有:胜解的力量:胜解就是了解问题,对问题要透彻的,要殊胜的了解;能够真正了解问题,才能进而实践。所以,孙中山先生曾说:知难行易。真正了解以后,要实行就不困难了。因此,胜解就是力量。静观的力量:静观就是禅定的功夫,有了禅定,我们的心就不会轻易被境界所转。我们的心不随境转,就能转境,心能转境,就有力量。欢喜的力量:欢喜就是一种乐观的性格,读书,要欢欢喜喜地读书;工作,要欢欢喜喜地工作;服务,要欢欢喜喜地服务;布施,要欢欢喜喜地布施、因为欢喜才有力量,甚么事情都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就不会有力量了。休息的力量:俗语说: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有时候担子挑久了,休息一下,就能恢复体力;打球,下场休息一下,就会有力量继续冲刺了。佛世时,有一位擅长弹琴的比丘。有一天,佛陀问他:你弹琴,弦如果太紧,会怎样?弦太紧,容易断。佛陀又问:弦太松,又会如何?太松,就弹不响。佛陀就说:对了!修行也如弹琴,你要把弦调得不松、不紧,才能发出好的声音,弦才不会断。所以,对治尘劳妄想,并不是要我们离开尘劳妄想,因为逃避不是办法,而是要在尘劳妄想里,面对现实,只要不被尘劳妄想动心,如佛经所说: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尘劳妄想不可怕,就怕我们没有禅、没有定、没有力量、没有觉照,那对修行而言,就有待加强了。十.如何处理见闻觉知?所谓见闻觉知,就是指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外执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后产生的分别、认识。凡夫众生由于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感觉、意分别,每天生活在见闻觉知中,不断造作诸业,引生烦恼妄想,因而在生死里流转不已。因此,如何处理见闻觉知,是学佛者必修的课程。经典形容六根如六贼;眼、耳、鼻、舌、身、意如六个盗贼住在我们身体的村庄里,时时劫取我们的功德法财,处处引领我们造作罪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