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四 定慧品 问题讲解
学佛不必操之过急,所谓罗马不是一天造就的。有的人一学佛,就急着要闭关,要住山修行;但是在佛法里有谓:不开悟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也就是说,觉悟了以后,再到山里修证;破参了以后,再闭关印证。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在理上顿悟以后,还要在事上精修。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立刻长大、成熟。因此,不管顿也好,渐也好,都是需要时间累积,一旦功行圆成,自然水到渠成。八.何谓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所谓善分别,就是以般若智能如实认识、了解诸法实相,还以本来面目,而非妄想分别,更非被虚假蒙蔽所做的错误认识。善分别就如明镜照人,不论高、矮、胖、瘦,长、短、方、圆,镜子总是不假分别的如实呈现。善分别又如日月之光,不论高山深谷,它总是不假拣择的无私遍照。在世间上,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智能、思想、技术,达到专家、行家的水平,对于专业领域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这也可以叫做善分别。修道的人证悟真理,用真理来看世间,就是善分别。所以,能够契合真理,能够证悟真实,这就叫做善分别。经云:但莫做作,只是平常。善分别是一种平常心,一切用平常心,不矫揉造作,如此才能和真理契合。甚么是平常心?如何才能如实的认识世间真相?我提出几点说明:从凡夫差别的世界到圣贤平等的世界。凡夫所认识的世间是千差万别的;反之,圣贤看世间,一切皆平等,所谓生佛平等、自他平等、有无平等、圣凡平等,能用平等心看待世间,诚所谓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平等的世界,是最美好而真实的世界!从凡夫动乱的世界到圣贤寂静的世界。凡夫的世界因为有物欲尘劳,因此扰攘不安,动荡不已;相反的,圣贤追求的是禅悦法喜,是寂静无哗的生活。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静里,就能真实认识世间。从凡夫生灭的世界到圣贤涅槃的世界。凡夫世间,生灭无常,不但有情世间有生老病死,器世间也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如果我们能善分别圣贤的涅槃世界,亦即灭绝时空对待、人我对待、生死对待,所谓不生不灭的真如世界,也就能认识诸法实相。从凡夫垢秽的世界到圣贤清净的世界。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充满杀盗淫妄。如果我们能身行不乱杀、不偷盗、不邪淫;口说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想不贪欲、不瞋恚、不愚痴,就能从凡夫垢秽的世界,到圣贤清净的世界,这才是真实的世界。从凡夫缺陷的世界到圣贤圆满的世界。凡夫世间,白天一半,夜晚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佛一火;魔一半。凡夫世界充满缺陷,如果我们做人圆满,福慧圆满,修行圆满,就能进入圣贤常乐我净的圆满世界。从凡夫苦恼的世界到圣贤安乐的世界。凡夫世间,充满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各种忧悲苦恼,如果我们能证悟真如佛性,就能与圣贤同登禅悦法喜的安乐世界。《华严经》云: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善分别主要就是让我们安住在第一义而不动心。怎样在第一义而不动心呢?第一、不为财动;第二、不为情动;第三、不为名动;第四、不为谤动;第五、不为苦动;第六、不为难动;第七、不为利动;第八、不为气动。尽管世界上好好坏坏。只要我不动心,一切就没事了。所以,要紧的是,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静的禅定之中,过着禅者的生活,这才是最安乐的生活。九.如何对治尘劳妄想?佛法重在对治,妄以真治,染以净治。凡夫居处世间生活,给我们压力最重、最难处理的就是尘劳妄想。也就是心外有五欲六尘的诱惑、染污,心内有贪欲、瞋恨、愚痴等三毒的扰乱、迷惑。所以,为甚么要修行?为甚么要参禅?就是为了要作心理建设、精神武装,要增强心里的力量;心里有了力量,如同作战,有了城墙、盔甲,才能打仗御敌。如何对治尘劳妄想?《金刚经》一再昭示我们:不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