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话 第四 定慧品 问题讲解
也太痴,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意思是说,禅是要用心去觉悟,师父你天天看经、看经,在经书上那里找得到禅,找得到觉悟呢?师父看到这个参学回来的弟子,言语怪异,行径奇特,于是问他是甚么道理?古灵禅师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诉师父,师父感动之余,于是请他上台说法。禅师升座,便说道: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就这样,师父懂得看心观静,也就觉悟了。所以,参禅先要看心,禅就是心。一般人以为参禅一定要打坐,要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打坐,才叫参禅。但是,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参禅求道,主要在觉悟真心本性,能够把握这一点,才能进入禅的世界。七.何谓顿渐利钝?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所说法,本无顿渐,但因众生根机有利钝,因此佛陀不得不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用以观机逗教,普度众生。说到顿渐利钝,所谓顿,就是没有时间、没有过程,是一种突然的、迅速的、直接的,好像石火电光,是在刹那之间立刻转迷为悟的顿超法门。所谓渐,就是逐渐、逐渐的,是有次序性、有连续性,如同时钟从一分、五分、十分,渐次往前行,这就叫做渐修。所谓顿根,就是根机很利,能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渐根则是根性比较缓慢、迟钝,它是慢慢地、按部就班地修行,直到觉悟。顿渐利钝要如何判别?当初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虽然很聪明,但是聪明并不是顿根,因为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但却不开悟,他的根机并不算很利;反而是在《楞严经》里迷惑阿难尊者的摩登伽女,她本来是首陀罗的一个卑贱女子,但是一经皈依佛门,马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开悟了,这就是利根。神会禅师曾经说过:先顿而后渐,先渐而顿,不悟顿渐人,心里常迷闷。意思是说,众生根机有顿有渐,有的人先顿悟,然后渐修;有的人先渐修,而后顿悟。但是,不管顿渐利钝,只要发心正直,精进修行,终能见道,怕只怕不能明白顿、渐,心里迷闷。禅宗针对众生的顿渐根性,有南顿北渐之分。南宗的惠能大师提倡顿超法门,主张立地成佛;和六祖大师同门同时的神秀大师,他的北宗则主张渐修。南顿北渐,顿渐之争,千百年来一直未曾停止过。其实,六祖惠能大师说过: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法就是禅,禅的本身没有顿或渐,因为众生修学、觉悟的过程有长短,因此才有利钝之分。正如三鸟飞空,空无远近,迹有远近。又如三兽渡河,水无深浅,迹有深浅。真理就像虚空,没有远近;亦如河水,不论深浅。我们在真理里修行,无论是利根或钝根,即使开悟后仍然要证,仍然要修。关于修行开悟的顿渐,有四种说法:渐修顿悟:渐渐修学,一旦功行圆成,顿时开悟。如同樵夫伐木,片片渐砍,一斧顿倒;又如旅人远行,步步渐行,一步即到,这就叫做渐修顿悟。顿悟渐修:如人学射箭,顿悟的人一学,就射中了;但是,虽然射中了,功力还不够,要慢慢地练,以便纯熟。又如婴儿出生,当下手、脚、眼睛、鼻子等四肢五官皆具足,但是,气力要渐渐地养成。所以,顿悟虽然悟了,还要渐修才成。顿悟顿修:有的人一闻,开悟了,这是上上至利根性,立刻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所有烦恼一时消除,即悟即证,犹如剪一丝,万条顿断;丢布于染缸,一时变色。这是属于顿悟的根性。渐修渐悟:逐渐地修行,也逐渐地觉悟,如登九层之塔,逐渐登高,所见渐远,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时候我们煮饭、烧菜,烧了很多的木柴,到了最后一根木柴,终于把饭菜煮熟了;并不是最后的一根木柴把饭菜煮熟的,而是前面的好多木柴渐渐燃烧,逐渐累积而成,这就叫做渐修渐悟。《楞伽经》云:譬如菴摩罗果,渐次成熟。菴摩罗果不是一时、一下就开花结果,而是渐次成熟的;又如大地生诸树林,也是渐次增长;再如一个人学唱歌、学跳舞、学写字、学绘画,都是渐次而解,渐次而成。所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话 第四 定慧品 问题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