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四 定慧品 问题讲解
三宝、不信因果,这也是障道的因缘。10心贪不舍:一个人如果天天贪图别人给我,自己完全不肯喜舍布施,这与佛教的六度、四无量心等教义是背道而驰的,自然无法契入佛道。11心迷不信:心里迷惑,不求觉悟,完全与真理绝缘,如何能够悟道?12心有不空:《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一个人如果自满、执着、成见不空,正如一个已装满茶水的杯子,再好的法水也流不进心里。因此,心要空,才能悟道,才能认识佛境界。甚么是障道的因缘?三毒、五欲、六尘;也就是世间的金钱、感情、人事、观念、无明等,都是障道的因缘。当初我们建设佛光山,立意就希望借助佛法来净化社会、净化人心,希望到佛光山朝山拜佛的人,都可以受到佛法的薰陶净化。但是,偏偏有的人心里不能和佛光山建设的主旨相应,他只看到外观建筑,不但无法生起清净心、欢喜心,反而心生排拒,口出毁谤。所以,他虽然到了佛光山,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到佛光山,这就是障道因缘。参禅学道的人,对真理、佛法,要能接受,我们要把心门打开,要解开心结,放下心担,那么,佛法才能进入我们的心中。在〈定慧品〉里,六祖大师一再指导我们各种修行的方法,所谓修行,就是要修心;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都根源于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心正、心净,则一切皆正,一切皆净。所以说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成邪。正、邪只在于心的一念之间。六.何看心观静?《楞伽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万法的生起和还灭,都是因为心生、心灭而有。《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我们把心安住一处,必能所作皆办,无功不克。《维摩经》也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你想要往生净土吗?先要清净自心,心不清净,净土不生;心清净,则国土清净。《华严经》形容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好像一个画家,可以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天堂地狱可以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所以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顿悟入道的要门,然而平常我们看山,看水,看花,看草,看人,看事,看尽男男女女,看尽人间万象,却很少人看心。心的形象、住处到底如何呢?心,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短非长;心,不去不来,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心,不住善恶,不住有无,不住内外;心,不住中间,不住高下,不住大校因为善恶、有无、大小都是对待法,真心是绝对的。所以,有四句话说明修行人智愚、圣凡的不同:1圣人求心不求佛: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因此,圣人只求自净其心,不向佛求。2凡人求佛不求心:凡夫天天求佛拜神,向神明求平安,求财富,求顺利,却不知道反求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己的心才是无尽的宝藏。3智人调心不调身:有智能的人,懂得调伏自己的心,远比追求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重要,因为心是万法之本,所以平时要以戒来对治贪心、以定来对治瞋心、以慧来对治痴心。4愚人调身不调心:愚痴的人往往只注重身体的保健,却不懂得要调心、观心。唐朝的古灵禅师在百丈禅师座下悟道。悟道后古灵禅师感念剃度恩师的引导,决定回到仍未见道的师父身旁。有一天,年老的师父在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就在擦背的时候,古灵禅师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灵。师父听后,回头看了一眼,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哩!无奈师父还是不开悟。又有一天,师父在窗下读经,忽然有一只苍蝇在窗子上撞呀撞,想要出去,却出不了。古灵禅师灵机一动,就一语双关的说:世间如许广阔,你却不肯去,只在这个窗子上撞,未免太愚痴了吧!于是作了一首诗偈说:空门不肯出,投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