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三 决疑品 问题讲解
禅师从容不迫的回答。胡说!木刻的佛像怎么会有舍利子?丹霞禅师说:既然是木头,没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来烤火!在丹霞禅师的心目中,我佛如来的法身遍满整个世宙世界,而不仅仅是雕刻的佛像,对禅师而言,那尊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质,宇宙真理才是我佛法身的整个表征。由于纠察师所认识的佛像只是木刻的,而丹霞烧佛欲取舍利,他所认识的佛像才是有灵性的。不过,讲到这里,大家可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既然如此,以后我们到了寺庙里,也可以把佛像拿下来烤火。其实大家要知道,佛像对于一个尚未见性悟道的人来说,正如过河需要船筏一样,但是一旦过了河,就没有必要背着船走。也就是说,当我们还没有成佛的时候,佛像很重要,一旦成了佛,一旦认识了自心的净土、自性的弥陀,到那个时候,随你要烧佛像或呵佛骂祖都可以。但是,在我们还没有成佛的时佛,还是必须藉着佛像来觉悟自己,找到自己,那才是一了百了。五.何以说人有二种,法无二法?经云: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教的修行法门尽管有八万四千之多,但是最后的目的,无非是要见性成佛,了脱生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六祖大师说:人有两种,法无二法。所谓法无二法,意思是说,纵然如四弘誓愿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有无量无边,(例如我们平常念佛、参禅、礼拜、作观等,都是修行的法门。)但是我们所证悟的真理只有一个。正如世间上有好有坏。有是有非,有善有恶,世间法虽有善、恶,但是,法的本体非善非恶,法就是法,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是没有差别的,因此说法非善恶,善恶是法。在佛经里有个譬喻说:三鸟飞空,空无远近,迹有远近;三兽渡河,水无深浅,迹有深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只老鹰、一只鸽子、一只麻雀,三只鸟在空中飞行:老鹰一个展翅,飞行几十里;鸽子用力一飞,只有一、两里路;小麻雀振翅,用力飞了好久,也只是几十丈。虚空本来没有远近,只因三只鸟的能力、程度不同,因此飞行的距离有了远近不同。又如三兽渡河,大象要过河,牠只是头部浮在水面上;一匹马渡河,也是头在水面,脚在下面;一只小白兔,很用力,头在上面,牠也过去了。三兽渡河,水无深浅,可是,大象、马、兔子这三兽的程度不一,因此在过河的时候就有了深浅之别。所以说,人有圣凡之分,真理的法,却只有一个。因此,经典告诉我们,学佛应该依止四法修学:1依法不依人:法是指真理。学佛应该以真理为依据,凡事按真理而行事,人不足以为依,因为人的思想、见解互异,人有生老病死,去来迁流,而法(真理)则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该依法不依人。2依智不依识:智指无漏的般若智能,识是指有漏的分别意识。因为世相虚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分别、认识的现象,时刻都随着虚幻的世相而变化,所以以识来分别、认识世间的森罗万象、千差万别,毕竟不够彻底;而无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圆镜智,好比一面镜子,可以如实照见世间万象,又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学佛不仅要依智不依识,还要进一步转识成智,如此才不会被世间幻象所迷惑。3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是用来诠释真理的工具,而非真理的本体。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但也可能因为断章取义,或因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造成误解。世法尚且如此,何况微妙甚深的佛法真理。所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六祖大师甚至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微妙的法门和真理,无法只靠文字来表现传达,所以学佛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而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执着,否则造成文字障,只会与道相去日远。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法有世俗谛与第一义谛之分。世俗谛是不究竟的方便法,第一义谛是究竟绝对的真理。方便法门是佛陀为适应众生的程度、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