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三 决疑品 问题讲解
: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向外执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欲乐,引生种种的烦恼痛苦。因此,如何守护我们的六根门户,不使它蠢动妄为,是修行不可忽视的功课。我们的心也像一座宝矿,学佛修行正如开采心里的宝矿一样,只要我们能把心里的宝藏,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开采出来,就能得度。经云: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那么,我们的心性如何契合佛道,如何亲见弥陀净土?在《六祖坛经》里告诉我们:常行平直,便见弥陀。如果我们的心能安住在平等上,心能平直无谄曲,便能与佛道相应,便能得见阿弥陀佛。所以,六祖大师指示我们:要求作佛吗?佛要向我们本性中求,所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心外的法都是差别,都是无常,心外无佛,佛要向自我的心里来求。《六祖坛经》又说: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时我们念观世音菩萨,不如学习他的慈悲。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只要你有慈悲,你就是观世音菩萨。你念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大喜大舍,你有喜舍,你有欢喜为人服务的心,你就是大势至菩萨。你念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能净的意思,如果你自心清净,你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常见一般佛殿里供奉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的左右分别是观世音与大势至;把观世音的慈悲和大势至的喜舍结合起来,就是阿弥陀佛。再如大雄宝殿里供奉的三宝佛,释迦牟尼佛的左边是东方药师佛,右边是西方弥陀佛;把东、西调和,把生和死调和起来,能不生不死,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法身毗庐遮那佛。我们研究《六祖坛经》,想要觐见弥陀,想要见到净土。其实,不管是见佛,还是净土,都不能执着表相,正如标月之指毕竟不是月亮,我们不要以为手指就是月亮,要能避开手指,才能见到月亮。也就是说,我们要觐见弥陀或净土,不是在相上求,不是在口里念,是要向心里去找,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正等正觉的时候,第一句发出的宣言即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意思就是说,每个人本来都是佛,只可惜因为有无明妄想,不知道自己是佛;如果去除无明妄想,自己就是佛。所以,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告诉我们如何才能见到自性的弥陀,如何才能建设自己的净土呢?1除人我,须弥倒:就是要去除人我的分别心,要把人我的执着去除;人我的执着就好像须山,障碍人际的和谐、沟通。人我一除,阻碍也就没有了。所以《金刚经》一再要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2去邪心,海水竭:邪心就好像贪瞋迷妄,如海水里的波涛汹涌,搞得我们身心不得安宁;邪心一除,海水就枯竭了,就没有大水之患。3烦恼无,波浪灭:《百法明门论》说,我们的烦恼有大烦恼、中烦恼、小烦恼;有根本烦恼、枝末烦恼、八万四千烦恼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为甚么会感到艰难困苦,感到不安,就是因为有烦恼扰乱我们;烦恼一除,波浪就会消灭,自然风平浪静。4毒害亡,恶龙绝:烦恼不但恼害自己,同时恼害别人,例如,幸灾乐祸,损人利己。如果把这许多毒害人的心忘记,恶念就会灭绝,恶魔就不会扰乱我们。《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既然如此,为甚么我们要天天念佛、拜佛?不但用音声求佛,还要为佛像装金?其实佛像只是一个引导,我们拜佛,主要是要拜我们自心本性里的佛。唐朝有一位丹霞天然禅师,有一天到一个寺院去挂单,时值严冬,天气寒冷,他就把佛殿上木刻的佛像拿下来烤火。寺中纠察师一看,大声怒斥道:该死!怎么将佛像拿来烤火取暖呢?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