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三 决疑品 问题讲解
而施设,我们不能把方便法当成究竟。最究竟的是与佛心想应,所以学佛应该依了义佛心,不依不了义的方便。《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陀说种种法,是为了帮助众生找到自己的真如佛性,譬如以指头指引我们见到月亮,所以修学佛法要能因指见月,千万不能因执着指头,反而障蔽双目,见不到月亮。这个譬喻同时也是说明:佛陀的法,正如过河所需的船筏,一旦过了河,上了岸,就应该把船放下。意思是说,我们平时拜佛,一旦成佛了,就要把拜佛放下,如果还要执着拜佛,就如同过了河还背着船走,而成为一种执着,执着就是一种病,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华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千经万论,最终的目的,无非是要我们明心见性,要我们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要达到这个目的,唯有一乘的佛法,也就是《维摩经》指出的不二法门。在《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记载,有一天,维摩居士示疾,文殊菩萨率领诸大菩萨前往探玻双方几番对答后,突然话锋一转,维摩诘问道:诸位!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依照各人所知,各自述说吧!于是先后有三十一位菩萨,各就所见,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没有人再发言了,维摩诘于是问文殊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文殊菩萨回答:照我的见解,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这才是入不二法门。意思是说,一实妙道,不可以用推理、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去揣度探寻,必须直观体验,向内发掘,能够这样实践,才能够进入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后,反问维摩诘说:现在换我来请问你,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此时维摩诘默然无对,众皆愕然,唯独文殊菩萨智能超人,懂得此中奥秘,乃向大家赞叹说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意思是说,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如何用语言表达?如果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就不是真的不二法门了。所以维摩诘的默然,意味着无上妙道不可以言说,不可以文诠,超越这些有形的障碍,直探本源,这才是菩萨的入不二法门。由于维摩诘这一默然的回答,蕴涵着无穷的妙义,不但否定了前面三十一位菩萨的答案,连文殊菩萨的答案也给推翻了,留下维摩一默如雷的美谈。所谓不二法门,例如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黄昏又从西山下去,每天朝升夕落,升也未尝升起,落也未尝落下,第二天它又会再度升起。所以,升起了又下山,下山了又再升起,起起落落,生生灭灭,等于一个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也未尝生,因为生了要死;死也未尝死,死了又要再生。因此,生死不是两个,生死是不二的。我们也常听到现代人说:东方的文化为体,西方的文化为用。体和用是不二的,乃至世间、出世间也是不二的,烦恼和涅槃也是不二的,有和无也是不二的。但是凡夫的心里,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其实,有的未尝有,无也不是无,所谓空中生妙有,要无才能有,要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虚空不空,如何容纳森罗万象?所以,要从空里面才能显现胜义的有,我们要把空有的两头截断,把它归于中道,中道就是一真法界,这才是真正的真理。唐朝的大梅法常禅师,在六祖徒孙马祖道一禅师座下悟道了。马祖道一接引学人的方法,就是凡是有人问道:甚么是佛?马祖禅师就回答:即心即佛。甚么是心呢?马祖禅师也是回答:即佛即心。大梅法常禅师就这样悟道了,悟道以后,另建丛林度众,跟随他参禅学道的学者名士数百人,马祖道一禅师有一天派了一个大弟子法试探他看他有没有真正开悟。来人问:师兄!请问你在师父那里究竟得到甚么道啊?大梅法常回答:老师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所以我悟道了。老师现在已经不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了,老师现在的道是『非心非佛』、『非佛非心』呢!大梅禅师听了这话以后,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