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二 般若品 问题讲解
数名相深入佛教义理,不失为一大方便法门。兹以一到十的数字,举例说明:一、一心求法。(一心:指如来藏心,即绝对无二的心性。)二、二谛圆融。(二谛:第一义谛、世俗谛。)三、三学增上。(三学:戒学、定学、慧学。)四、四恩总报。(四恩:国家恩、父母恩、众生恩、三宝恩。)五、五戒均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六、六度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七、七财具足。(七财:信、戒、惭、愧、闻、施、慧、称为七圣财。)八、八道并行。(八道:正见、正语、正命、正念、正思惟、正业、正精进、正定,称八正道。)九、九品同登。(九品:即九种等级──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十、十愿圆满。(十愿:指普贤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总之,八万四千法门度八万四千烦恼,这只是以数字来象征、说明,其实心病还需心药医,我们的心能制造贪瞋痴烦恼的毛病,同样也能生出功德、智能,所谓披毛因它成,成佛也由它;学佛就是为了调伏这颗散乱的心,为了净化这颗染污的心,所以又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果我们的自心能常生功德智能,自能灭却无明烦恼,是则当下即是佛国净土。七.《金刚经》与禅的关系如何?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一再提到《金刚经》;《金刚经》不但与《六祖坛经》有很重要的因缘,与禅宗更是关系密切。禅宗自六祖大师以后,分为南顿北渐,即所谓南宗禅与北宗禅。南宗禅是以《金刚经》印心,北宗禅则以《楞伽经》印心。六祖大师是南宗顿教的开教祖师,《金刚经》与他本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六祖大师最初在故乡岭南,就是因为听人念诵《金刚经》而契入佛法;后来到了黄梅亲近五祖,也是因为听五祖讲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茅塞顿开,彻悟本自清净的自家面目,于是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印心,成为禅宗六祖。《金刚经》从此取代了达摩东来以《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的传统地位,并为中国禅学开启了历久不衰的黄金时代。讲到《金刚经》与禅的关系,首先应该对《金刚经》做一番认识。《金刚经》总共有五千多字,主要的宗旨在于说明空。所谓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这个无就是空。但是空并非世间一般所谓甚么都没有叫做空;空是建设有的,空是涵盖空有不二的无,这个无的真空,才是真正最究竟的般若宗旨。说到禅,禅是甚么?禅是自我,禅是生活,禅是艺术,禅是幽默,禅是我们的自心本性,禅是无。所以,禅宗所表达的境界,也是一个无字,与《金刚经》的主旨可以说非常的契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如果能有一点《金刚经》的般若,有一点禅的幽默、禅的自然,生活就会有不一样的风光。就如同在菜里放了盐巴,菜的味道就会更加美味可口;又如在客厅里插了一盆花,顿时能使满室生香,增色不少。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生活里有般若、有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般若,则心中充满愚昧、妄想、颠倒、执着,那就是苦恼的世间;假如有了般若,就好像有了光明一样。在佛教里面讲般若光、智能光,光能照破无明、黑暗、烦恼。有了禅,生活就能自然、洒脱、自在,就不会紧张、烦恼。所以,有人说:若将禅心过生活,何愁烦恼不能了?在《金刚经》里的经文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甚么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因为我们的心虽是一个,可是这一个心如《大乘起信论》说一心开二门,也就是说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但因无明妄动而有生住异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