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话 第二 般若品 问题讲解
以改变吗?当然可以!老婆婆观念一转,从此每当看到太阳出来,就为二女儿欢喜;下雨了,则为大女儿高兴,所以从此变成一个会笑的老婆婆,大家也因此改称她为笑婆了。哭和笑只在一念之间,苦和乐也是在一念之间,圣和凡、迷和悟、佛与魔也是在一念之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遇到甚么困难挫折,只要懂得转念,情况就不一样了;假如遇到悲伤、忧闷、烦恼,只要心境一转,也没有甚么不能解决的事。所以,烦恼可以转为菩提,但是,重要的是在于当下一转,如果你不转,则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你能转境,才能把烦恼转成菩提。佛教虽然重视转凡成圣、转迷为悟。但是,在佛法里又有这么一个譬喻:铁链子可以锁人,金链子一样可以束缚人。意思是说,烦恼固然可以迷惑人,如果你执着了菩提,一样会成为障碍;烦恼妄想的乌云固然可以遮蔽心灵,菩提正见的白云也一样可以成为执着。因此,真正的悟道,真正禅的境界,铁链子的烦恼要舍,金链子的菩提也不能执着;烦恼妄想的乌云固然要把它去除,菩提正见的白云也不能执着。总之,学佛的人要能超越一切,超越自己;要能离开烦恼、菩提的两边,要在中道里面去安排人生。所谓不即不离,不空不有,亦空亦有,能够认识缘起性空,能够懂得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你能够在这个不二的法门里找到安身立命之处,那才是一个修道者真正的生活。五.怎样转贪瞋痴为戒定慧?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但讲究慈悲,尤其重视般若智能;唯有开发般若智能,才能把贪瞋痴的烦恼转为戒定慧的功德。因此,平常我们讲学佛修行,主要的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就是转贪瞋痴为戒定慧。贪瞋痴,称为三毒,是说对一切顺情的境界,生起贪得无厌的贪心;对一切违情的境界,生起忿怒憎恨的瞋心;对一切事理的法则,生起邪迷愚暗的痴心。这三毒是众生心理上最严重的大病,它是障碍佛道的根本烦恼;它像魔王,恼害众生的身心,毒害众生出世的善根,它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因此,经典里面讲心不迷不堕生死,意不烦不忧形质,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起不生业果。可以说,凡夫众生有很多的苦恼,都是因为贪瞋痴的烦恼所引起的。说起贪,我们可以看看这个世间众生的形象,走在路上,明明是一个已经喝过的空汽水罐子,他也要踢一踢,看看里面还有甚么东西?有这么一则笑话:嫁到都市为人媳妇的女儿,忽然听说乡下的老爸爸要来,为了表达孝心,就用罐子装了很多老爸爸最喜欢吃的芝麻糖,随他要吃多少就吃多少。可是,当爸爸把手伸到罐子里面,却怎么样都拿不出来,女儿很着急,这样拿,那样拿,爸爸的手就是拿不出来。后来不得已,只好把罐子打破,一看,爸爸的手为甚么拿不出来?原来,他抓了一大把糖,手里面的糖太多了,拳头太大,糖果罐子的瓶口太小,所以拿不出来。这个笑话说明,贪心是人性的弱点,贪心就是我们的根本烦恼。瞋心,也是烦恼的根本,更是修行的一大障碍,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佛教把瞋心比作火烧功德林。据说,有一个学道的人,每次打坐时,常有虱子来咬他。后来他就和虱子约法三章:当我打坐,进入禅定的时候,你不可以咬我;等我出了定,我不修行的时候,你咬我,我会慈悲布施一点血给你吸。大家说好了,彼此也就相安无事。后来,有一天,跑来一只跳蚤,闻到这个学道者香醇的血,忍不住垂涎欲滴,准备好好饱餐一顿,虱子赶忙出来制止:跳蚤!你不可以随便乱来,我跟这个修行人有约定,要等他出定以后,才能吃。跳蚤当然等不及,也不管甚么约定,一口就咬下去。这个修道者正在禅定之中,忽然有个东西咬他,心想:你这个虱子不守信用。一气之下,就把衣服脱下来,付之一炬,于是不管跳蚤也好,虱子也罢,统统同归于荆而这个修道者因为生起了瞋恨心,道业也成就不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话 第二 般若品 问题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