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前言
六岁圆寂入塔后,他的金刚不坏肉身也多次受到伤害。综观惠能大师的一生,如果没有具足观音菩萨的大悲力,如何能面对毁害时不但不在意,反而茁壮他的道业,增强他向道的信心?他的大悲之力,如水般柔软曲折,任是溪湖川海,无有憎爱分别,含摄融和。3隐遯具有大智力:大师一生几次的混迹人群,韬光养晦,以待机缘。他入柴房,劈柴舂米,共八个多月,虽然日日劳役辛苦,但是在他心中常生智能,肯定佛法和世间的生活是打成一片的。八个月的隐晦自泰,受到五祖的印证,并传与衣钵。为了避开恶人的逐害,又藏于猎人队中,经一十五载,以随宜说法,但吃肉边菜,来随缘自在生活。二次的隐遯,如果惠能大师没有具足文殊菩萨般若智力,如何了达因缘时节的甚深法义,如何能够处处心安,处处净土呢?4弘法具有大愿力:〈行由品〉记载,六祖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于是他离开猎人队,到了广州法性寺,因为发表风幡之争的高论,得到印宗法师的礼遇,并在此由印宗法师为其剃度受戒。六祖从二十四岁(六六一),往黄梅参礼,付衣法,令嗣祖法,中间南归隐遁十五年,直到三十九岁(六七六),遇到印宗法师,为师薙发,可以说得法十六年后,才得以出家开法。一生在广、韶二州弘法度众近四十年,引起了广大的回响。虽然岭南地处蛮荒,但顿教法音远播四方,不只是影响到一般的社会大众,也令皇室尊崇敬重。在诗人王维写的〈能禅师碑铭并序〉说:九重延想,万里驰诚,思布发以奉迎,愿叉手而作礼。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并敕书劝谕,征赴京城。禅师子牟之心,敢忘凤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固以此辞,竟不奉诏。遂送百衲袈裟及钱帛等供养。(子牟,即魏公子牟。战国时人。常心存朝廷,曾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大师一生以弘法为家务,本份地做好一个禅门的行者。皇室的恩宠,他视如浮云,一心系念把南宗顿教分灯千亿,令人人开佛知见,认识自身清净具足的本性。惠能大师前半生的磨难,后半生的荣宠,于他而言,视若梦、幻、泡、影,无一真实。如果惠能大师没有具足地藏菩萨的大愿力,如何能冤亲平等,得失自在?我们以六祖的行谊,做为我们人生的导师,如此即能毁誉不动,苦乐一如。七.惠能的功臣神会神会大师,湖北襄阳人,俗姓高。十三岁时,就从荆南的玉泉寺来到曹溪,向惠能大师参叩禅法。在《坛经》里记载,他初遇惠能大师,就有不同凡响的见地;乃至在大师临终前,大众悉皆涕泪悲泣,唯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因此得到六祖的印可: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神会大师初遇六祖,年纪才十三岁,居曹溪数载后,就四处去游学。六祖圆寂时,他已是四十六岁的中年。六祖入灭后二十一年,曹溪禅旨沈废,南宗法脉几近断灭,恢复曹溪禅法,奠定惠能大师南宗地位的功臣,即是神会和尚。据圭峰宗密禅师的叙述:能大师灭后二十年中,曹溪顿旨沈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炽盛于秦洛。普寂禅师,秀弟子也,谬称七祖,二京法主,三帝门师,朝臣归崇,敕使监卫。雄雄若是,谁敢当冲?岭南宗途,甘从毁灭。当时,神秀一门出三位国师,如此权威,没有人敢怀疑他在法统上的地位。但是,神会和尚不畏威权势力,于开元二十年(七三二)正月十五日,在滑台(今河南省滑县东)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建立南宗宗旨,指出达摩一宗的正统法嗣是六祖惠能而非神秀禅师,力陈北方的渐门是旁支,而南方的顿教是真传。神会禅师的言论一出,如平地狮吼,掀起教界的轩然大波。神会和尚在滑台大云寺作狮子吼,演说菩提达摩南宗的历史,他说:神会今日设无遮大会,兼庄严道场,不为功德,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辨是非。座中有位崇远法师质问他:如此大胆作为,难道不怕惹来杀身之祸?神会自在地回答:我自以料简断是非,定其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