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前言
思,而是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也就是面对一切境界不起喜恶爱憎等念头。如何能无念呢?惠能大师说,只要能清净自己的本心,使六识出六根门头,于六尘境中不染不杂,无滞无执,来去自由,解脱自在,即名无念行。又〈定慧品〉说: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因此,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腿卧。这种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尊自律的无念生活,自然能使内心清净,无玷无染,如月映千江,如日处虚空。3僧信平等的无相修行:〈疑问品〉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六祖认为在家、出家都不是成佛的必要条件,所以无须在虚妄假相上分别,但以自净其意为修行的要务。因为修行无非在净化自己的人格,净化人格,即不须有时间、处所、身分的分别,只要在日常生活里,行住坐卧中,返观自照,体悟自性,在在处处无不可成佛。《坛经》以无念、无相、无住为修行法门,主要是使人人能明心见性。因此,若能依此而修,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人我的恩怨情仇,言语的触犯讽刺,彼此的欺凌纷诤,能一并视为虚空幻相,则不会想到报复酬害,净土即在目前。五.坛经的见性成佛《坛经》的主体──六祖于大梵寺升座,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揭示世人皆具足有菩提般若的智能和自性三宝,确立了南宗禅佛不向外求的特有旨趣。惠能大师在即心是佛的基础上,高举见性成佛的幢幡,直载了当的要我们从自己的身心中见性成佛,不假他物。六祖惠能把脱离苦海,去迷得悟的责任回归给修行者本身,树立了禅者自信自尊的典范。在〈机缘品〉说: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又说: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荆六祖种种苦口婆心,殷勤的诲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旨在令我们觑透妄想尘劳的幻影,肯定吾人都有个无非、无痴、无乱的自性真佛。《坛经》的见性,首先要见到众生与道相违的分别妄念,如〈疑问品〉说: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破除障自本性的结缚,直入外离相,内不乱的禅定三昧,见到宛然本具的菩提自性,尔后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登上顿悟的大法船。六.惠能的行谊法难六祖一生的行谊和遭逢的魔难,可说是一纸难以书荆他不只是学佛修行者的模范,更可以说是冒险犯难,追求成功者的老师。六祖的一生,是鼓舞人们向上的励志史,具有宁静致远的人生意境。今以下列四点,略说六祖的行谊:1求法具有大行力:惠能大师得到慈善人士安道诚的布施,远从南方的广东前往湖北的黄梅县,整整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此千辛万苦的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五祖弘忍的法堂。这时,不仅没有得到五祖的一句安慰,反而被耻笑獦獠身怎可作佛?如果惠能大师不具有普贤菩萨的大行力,怎堪受得起如此的谩骂和耻辱?2迫害具有大悲力:惠能大师的一生,没有被种种的迫害给打败,因为他面对恶人,不以为他们是恶人,反而生起如母怜子的大悲心,无怨地承担种种的迫害。惠能在三更时分听五祖说《金刚经》时,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漆桶脱落,见自本性。得法后,最初受五祖门下数百人的嫉妒,一路追逐着他,想要抢回衣钵;从黄梅来到了曹溪,为了衣钵的缘故,又被恶人寻逐,最后择于四会,避难于猎人队中。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