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六祖法宝坛经注解·付嘱品第十
於大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9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脩行,不失宗旨9眾僧作禮,請師作偈。

    偈曰:「一切無有真(4),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5),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6)?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7)。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8);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9);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4)萬法虛妄不實。

    (5)若見自性明瞭。

    (6)心著於相,則不見自心實相。

    (7)如同木石一般。

    (8)性本不動,而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9)見前:『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此指定慧一體。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磨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10),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11)。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12)。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10)佛之一切種智也。

    (11)一相三昧是在面對各種外境時不起憎愛、取捨、利益成壞等執著之心。(放下對境之執著即是)

    (12)文殊般若經下曰:「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起信論曰:「依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13);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13)祖師說法,眾生發萌。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六祖法宝坛经注解·付嘱品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