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注解·顿渐品第八
頓漸品第八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1),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2)。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一日,命門人志赵唬骸溉曷斆鞫嘀牵蔀槲岬讲芟牱āH粲兴劊M心記取,還為吾說。」
(1)佛智也。
(2)唐神秀自則天召入歷四朝,號國師。
志辗A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占闯龆Y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3)。」對曰:「不是9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3)間諜也。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4),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5)。』」
(4)當時秀大師門下,皆偏於住心觀靜之病,故六祖以藥除其病,非除其法也。
(5)此言當修心性,而非在臭皮囊上強立功課,此南方頓宗所立。學人不應以此毀謗漸宗,神秀之法亦是五祖大師教授,皆得印可,各為一方師。如達摩大師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之說,豈不正是坐禪之方便。
志赵侔菰唬骸傅茏釉谛愦髱熖帲瑢W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赵唬骸感愦髱熣f:『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6)。』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6)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此一四句偈,總括一切佛教。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7),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也;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赵唬骸附涠ɑ壑缓弦环N,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8)。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9),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10),心地無癡自性慧(11),心地無亂自性定(12),不增不減自金剛(13),身去身來本三昧(14)。』」章勝剩谥x,乃呈一偈:「五蘊幻身(15),幻何究竟(16)?迴趣真如,法還不淨(17)。」師然之。
(7)應機說法也
(8)著相之說也。
(9)萬法唯心,離自性外,無戒定慧。
(10)起信論: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尸羅波羅蜜。
(11)起信論: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12)起信論: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
(13)自性本無增減,故成佛亦無增,居凡亦無減。其體精堅明淨,百鍊不消,故以金剛為喻。
(14)一切行住坐臥,來去自由,無不本於三昧,三昧者禪定也。
(15)此身即五蘊所幻化而成也。五蘊又作五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