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注解·机缘品第七
察智、成所作智也。
(35)頓悟入道要門論:「問曰:束四智成三身者,幾個智共成一身,幾個智獨成一身。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智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別,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無三身應用。」
(36)三身從一自性而生,非三身中各有一自性也。
(37)問曰: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幾個識共成一智,幾個識獨成一智。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識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意識獨成妙觀察智,第七心識獨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識獨成大圓鏡智。
(38)指不必不聞不見,屏絕外緣,已能直入佛地。
(39)如四處奔馳求道者,雖誇口談佛,卻不明自心實相,無有利益。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40)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41),平等性智心無病(42),妙觀察智見非功(43),成所作智同圓鏡(44)。五八六七果因轉(45),但用名言無實性(46);若於轉處不留情(47),繁興永處那伽定(48)。」
(40)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三身既會,未有不明四智者,故曰何更問耶。
(41)謂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是名大圓鏡智。
(42)謂如來觀一切法,與諸眾生皆悉平等,無有愛憎,以大慈悲心隨其根機,示現開導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
(43)能入諸根境界,善能分別不起亂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觀察智。
(44)能令諸根隨事應用,悉入正受,無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註)佛果之四智,全稱四智心品,為唯識宗所立,即將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為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於密教中,加上法界體性智,合為五智,除法界體性智表示中央大日如來之外,以其餘四智表示四方四佛之智。大圓鏡智表示東方阿閦佛,平等性智表示南方寶生佛,妙觀察智表示西方阿彌陀佛,成所作智表示北方不空成就佛。
(45)五者乃指八識中之前五識也。如眼之能見色、耳之能聞聲、鼻之能辨臭、舌之能別味、身之能知冷熱、對於色聲香味觸之五塵,有能起五識之性也。八者指八識中之第八識也,又名阿賴耶識,又名藏識。凡為世間萬物之本之種子皆收藏於此識之中也。前五識、及第八識皆屬於果。六者指八識中之第六識也,因前五識之感覺而起分別判斷之作用,故名曰意識。七者指八識中之第七識也,名曰末那識。因六識分別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故又謂之我見識。第六識、及第七識皆屬於因。果因轉者,即憨山大師所謂六七二識因中先轉而五八一體至果乃圓也。
(46)此言轉八識成四智,在文字上則謂之轉,在實性(真如)上則無所謂轉也。迷則為識,悟則為智,在實性本無改變也。
(47)心迷則為識,心悟則為智。一悟悟至極處,不再退轉,即所謂不留情也。
(48)雖復繁興鼓躍,未始動於心源。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49);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51)。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52);妙旨(53)因師曉,終亡染污名(54)。」
(49)昔以為得菩提後方可得四智,今乃知四智本於自心,心悟則轉八識成四智。
(50)三身以四智為體,四智以三身為用,體用合一,故曰無礙。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