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六祖法宝坛经注解·机缘品第七
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24)止息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25)」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26)。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27),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28)』」

    (25)法華方便品: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貪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26)被經轉,為經所轉也。

    (27)但執誦文字語句者,則為法華所轉。

    (28)此乃真一佛乘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利?願和尚再垂開示。」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29)」

    (29)法華方便品: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祝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30),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31)」

    (30)涅槃經: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31)愚者口說,聖者心行,心合實相,故無不念時也。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32),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33)。」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32)往日恃誦經三千部有大功德,今日至曹溪於一句之下亡所恃也。

    (33)此言迷於三界火宅內者,一悟本來,即是法中王也。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34),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35)。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36),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37)。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38)。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39)。』」

    (34)三身四智者,乃覺性功用得名也。所言三身者、法身、報身、化身也。四智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六祖法宝坛经注解·机缘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