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六祖法宝坛经注解·定慧品第四
    定慧品第四(24)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25),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26)。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27)

    (24)如何是戒定慧,防非止惡、名戒。六根涉境不隨緣、名定。心境俱空、照鑒為慧。

    (25)調攝亂意名定,觀照事理名慧,又名止觀。

    (26)涅槃經云:善男子,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見佛性。聲聞緣覺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

    (27)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言佛法重在修行,若流於言詞之爭,只求勝負,徒增我執我慢。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走。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28),常行一直心(29)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30),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31),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32),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34)。

    (28)行住坐臥即四威儀。

    (29)言直心者,離屈曲故。謂以此心直緣真如,由此方便、發起正智也。

    (30)維摩詰經云:光嚴童子白佛言,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從道場來。我問:道場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

    (31)亦作看心看淨。

    (32)謂之錯亂修行。

    (34)以盲引盲之故。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35),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35)頓教與漸教也。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36)為宗,無相(37)為體,無住(38)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36)無念即正念也。頓悟入道要門論曰: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餘思求是。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無念者、是名真念也。

    (37)大智度論曰: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是無相中不分別是佛是畜生。若分別、即見取相。是故等觀。

    (38)維摩經曰:「文殊師利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宗鏡錄:「文殊師利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而無住即實相異名,實相即性空異名也。

    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39)。念念之中,不思前境(40)。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41)。此是以無住為本。

    (39)中阿含經:「時諸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六祖法宝坛经注解·定慧品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