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注解·決疑品第三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1)。齋訖,剌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1)齋僧大會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
(2);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3),不在修福。」
(2)傅大士云:施寶如沙數,唯成有漏因,不如無我觀,了妄乃名真,欲證無生忍,要假離貪瞋,人法知無我,逍遙出六塵(傅大士頌金剛經)。從佛法的觀點上說,生天遠不如生在人間為好,天福盡了,命終還墮,可能不復為人,而入三塗道中。律中記載,目連尊者的在家弟子耆婆,是當時的名醫,歸依三寶之後,免費為僧眾治病,以此功德死後生於三十三天,有一天目連尊者有一弟子病了,不知如何治療,便以神足去三十三天問耆婆,此時正逢天人各各駕車,馳往園中遊樂,誰也不睬站在一旁的目連尊者。耆婆見了,也只微一舉手,表示招呼,逕自駕車疾馳而去,目連尊者即以神力,停住耆婆的車子,並且責問他:見了我,為何不下車敬禮?他的回答是:享樂要緊,不由自主。並說:我已算是好的,尚能舉手為禮,其餘的天人,連看都無暇看你一眼哩!這是說,生了天,沈浸在欲樂的享受中以後,就忘了學佛修行了,也無心禮敬三寶了。
(3)起信論云:從本以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所有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4)。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5),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6);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7)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4)諸法皆同一體。一切法、一切眾生、本無差別,故曰平等。
(5)念念不離自性,乃真如不可思議之妙用。
(6)謙虛恭敬於人,乃由心發揮於行動。
(7)起信論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8),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9),武帝不識其理,非我祖師有過。」
(8)對比於上述,凡夫我執我慢深重之故,常輕於人。
(9)福與德亦不同,如阿修羅,又譯為「非天」,言其福報似天,而無天之德也。約略言之,其前生不破戒,能修布施,但不能斷除瞋心、我慢、惡念,故福似天,而德不如。生性好鬥,常與帝釋戰;國中男醜女美,宮殿在須彌山北之大海下。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10)。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11),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12)八邪(13),便是